初三物理重要知识点精编总结

中考物理
2022/2/10
为了方便初中生对于物理的学习,下面小编整理了初三物理重要知识点精编总结,供大家参考。
熔化吸热的事例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
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声现象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发声靠声带,鸟发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的振动
蟋蟀是靠左右翅的摩擦的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如空气、木、铁等。
3、声音的场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4、人要能分辨出回声,则回声要比发声晚0.1秒以上。最少也要0.1秒。
5、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6、音调:人们所感到的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7、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8、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掌握三个重要实验①.测密度:原理ρ=m/V,器材:托盘天平、量筒,注意实验步骤的先后次序尽量减小误差。
②.测机械效率:原理:η=W有/W总,器材:一套简单机械装置(如滑轮组、斜面等)、弹簧测力计、细绳,测量时,注意要匀速竖直拉动弹簧测力计,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动滑轮的重、摩擦和物体本身的重.同一滑轮组,所提升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③.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和功率:原理:电阻R=U/I,电功率P=UI;器材:电源、导线、开关、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要求会画电路图,会连接实物,会选择电压表、电流表量程,小灯泡不亮时,能根据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分析电路故障,知道灯泡在不同的电压下,测出的电阻值不相等是因为温度变化了.知道测小灯泡电功率与测定值电阻阻值都要求多次测量意义有什么不同,知道两个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如果只有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时(缺少测量工具),如何利用定值电阻或电阻箱测电阻。
比较识别或判断知识点1.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参照物比较:有位置变化是运动,无位置变化是静止):通讯卫星、月亮在云中穿行、龟兔赛跑,选择参照物时尽量选题目中出现的物体。
2.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主要区别:是否是同一物体
3.运动物体动能变化:先看质量是否变化,再看速度,如:小孩匀速从滑梯上滑下动能不变。洒水车在水平地面匀速洒水动能减小。
重力势能的变化:先看质量是否变化,再看与地的高度是怎么样变化。如飞机在某一高度进行投掷时重力势能减小,人爬山时重力势能增大。
机械能的变化:分析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滚摆,不蹬踏板加速下坡,钟摆,物体在水平路面上加速、减速、匀速运动,蹦极。
4.判断是哪类杠杆:只看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先画图,再判断哪个力臂更长,所用的力就更小。
5.判断物态变化:根据开始和后来的状态判断。“白气”、“出汗”、“淌水”、“雾”、“露”均属液化,“霜”、“雪”是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