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文内容、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古诗
2024-6-23 10:21:46 文/沈浩然 图/罗志强
一、全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二、注释
- 侍坐:陪坐,指弟子陪老师坐而问学。
-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因我年长你们一天,不要因此不说出你们的心意。
- 摄乎:夹在…中间。
- 师旅:军队。
- 因之以饥馑:继之以饥荒。
- 勇,且知方也:勇敢而且懂得礼义。
- 比及三年:等到三年后。
- 足民:使百姓充足。
- 礼乐:指礼节和音乐,古代教育内容之一。
- 会同:诸侯会盟。
- 端章甫:端正衣冠。
- 小相:辅佐礼仪的小官。
- 鼓瑟:弹瑟。
- 撰:计较。
- 伤:有何妨害。
- 莫春者:晚春时节。
- 春服既成:春装已经做成。
- 浴乎沂:在沂水洗澡。
- 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风。
- 咏而归:唱着歌回来。
三、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长你们一点,不要因此而不说出你们的心意。平时你们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会做些什么呢?”
子路率直地回答说:“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夹在大国之间,受到战争和饥荒的威胁,由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这个国家的人民勇敢,并且懂得礼义。”
孔子微笑着对他说:“冉求,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在一个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由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这个地方的百姓充足。如果要施行礼乐,就等待有德行的人来做。”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是说我能做,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时候,在诸侯会盟的时候,穿戴整齐,我愿意做个小助手。”
孔子最后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皙在弹瑟,弹得很好,放下瑟站起来,说:“我与其他三位不同。”孔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各自说出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晚春时节,春装已经做好了,穿着新衣的青年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孔子深深叹息,说:“我和曾点的志向一样啊!”
四、点评赏析
这篇《论语》中的对话展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关于理想和志向的探讨。孔子以一位教育家的身份,引导弟子们表达他们的志向,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能力和思想。
子路:表现出勇敢和急切的态度,他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处于困境中的国家,表现了他的领导才能和执行力。然而,他的回答也有点急功近利,忽略了治理国家需要的全面素质。
冉有:显示了他的务实和稳重,他希望在较小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能,先解决民生问题,再谈文化建设。他的回答更加现实,显示了他对治理的全面理解。
公西华:他的回答则表现了谦逊和对礼仪的重视,他愿意从小事做起,学习和积累经验,显示了他的稳重和踏实。
曾皙:他的回答则显得与众不同,他向往的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活,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这种志向虽然看似不切实际,但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结语
通过这篇对话,孔子展现了他对弟子们的不同期望和教育方式。他尊重每个弟子的个性和志向,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理想。这种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影响,对今天的人们也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尊重个体差异,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实现他们各自的价值。
以上有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文内容、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的解答来自本站特邀编辑文学爱好者廖自适(笔名)整理,如有问题,请联系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