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狼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古诗
2024-6-23 10:21:46 文/冉冬 图/纪嘉澍
全文
太原张安道过中山中,见草间石窟有狼在其中。安道问曰:“狼何在此?”狼曰:“为猎者所逐,将死于斯。愿公贷我,受我一犬。来日,我必有以报公。”安道乃引狼出。狼既得出,欲食安道。安道惊曰:“吾贷尔以生,尔欲反噬耶?”狼曰:“人情反覆,固如是耳。”安道无以对,惟哀求曰:“吾命且穷,独无他人见乎?”时有屠者田间过,问其故,安道具以告。屠者曰:“可重入石窟,我为尔白之。”狼复入窟,屠者曰:“尔可信斯人之言乎?”乃举刀斫狼,狼死。
注释
- 太原:古地名,今山西省太原市。
- 张安道:人名,故事中的主人公。
- 中山:古地名,今河北省境内。
- 石窟:岩石洞穴。
- 贷:赦免,宽恕。
- 犬:古代指代犬类动物,也作狗的意思。
- 反噬:反咬,背叛。
- 屠者:屠夫,杀牲畜的人。
- 具以告:详细告诉(屠夫)。
- 白之:说明白,解释清楚。
- 斫:砍,劈。
翻译
太原人张安道经过中山的时候,看到草丛中的石洞里有一只狼在里面。张安道问道:“狼为何在这里?”狼说:“被猎人追赶,将死在这里。希望您能救我一命,接受我作为您的狗。将来,我一定会报答您。”张安道于是将狼引出。狼得救后,想要吃掉张安道。张安道惊讶地说:“我救你一命,你却要反咬我吗?”狼说:“人情反覆,本来就是这样的。”张安道无言以对,只能哀求说:“我命在旦夕,难道没有其他人看到吗?”这时有一个屠夫从田间经过,问明原因后,张安道详细告知。屠夫说:“可以再回到石洞里,我替你解释。”狼再次进入石洞,屠夫说:“你相信这个人的话吗?”于是举刀砍狼,狼死了。
赏析
《中山狼传》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忘恩负义的恶行和必然的报应,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情节分析
故事情节紧凑,从张安道救狼到狼反噬,再到屠夫惩治狼,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扣人心弦。故事一开始张安道出于善心救了狼,然而狼得救后却反而想要吃掉张安道,表现了狼的忘恩负义。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狼的本性就是凶残的。屠夫的出现和他巧妙地将狼再引入石洞,然后将其杀死,显示了智慧和正义的力量。
人物形象
张安道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但在面对狼的反噬时显得无力和无奈。他的善良和狼的凶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狼是忘恩负义、反噬恩人的典型形象,它的行为体现了极端的自私和无情。屠夫则是智慧和正义的象征,他通过机智的方法将狼重新困住并杀死,既拯救了张安道,也惩治了恶行。
寓意与主题
《中山狼传》寓意深刻,通过狼的忘恩负义,警示人们要提防那些忘恩负义、凶残自私之人,同时也表达了对善良和正义的赞美。故事中的狼象征着那些恩将仇报的人,屠夫则象征着智慧和正义。这个故事不仅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揭示,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文学特色
《中山狼传》语言简练,故事情节紧凑,通过对话和行动来推动情节发展,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感染力。文章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主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总结
《中山狼传》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寓意的寓言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文章警示人们要提防忘恩负义之人,同时也表达了对善良和正义的赞美。通过对《中山狼传》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中锡的创作意图和这篇寓言故事的深刻内涵。
以上有关“《中山狼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的解答来自本站特邀编辑文学爱好者梁晴翠(笔名)整理,如有问题,请联系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