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古诗
2024-6-24 10:21:44 文/马婉如 图/高梓洁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注释:
- 郑武公:郑国的国君,郑庄公和共叔段的父亲。
- 申:古代的一个小国,这里指郑武公的妻子,郑庄公和共叔段的母亲。
- 武姜:郑武公的妻子,郑庄公和共叔段的母亲。
- 庄公:郑国国君,郑武公的儿子,即郑庄公。
- 共叔段:郑武公的儿子,郑庄公的弟弟。
- 寤生:难产,指庄公出生时使母亲受惊。
- 亟请:多次请求。
- 京城大叔:共叔段的封号。
- 祭仲:郑国大臣。
- 都城过百雉:指城墙高大。
- 贰:背叛。
- 卒乘:士兵和战车。
- 鄢:地名,指共叔段逃跑的地方。
- 子封:郑国大臣,奉命讨伐共叔段。
- 书曰:即《左传》记载曰。
翻译: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女子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武姜因难产受惊,所以给他取名“寤生”,从此讨厌他。而宠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君。多次请求郑武公,但郑武公不同意。等到庄公即位,她为共叔段请求封地,庄公答应了,将京封给共叔段,称他为“京城大叔”。大臣祭仲说:“京城的城墙超过百雉,这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城市不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现在京城不合规制,不是正当之事。君主将不能承受。”庄公说:“这是姜氏的意愿,怎么能避开祸害呢?”祭仲回答:“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及早处理,别让事情蔓延。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草尚且不能除掉,何况是君主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做事不义,必自取灭亡,你且等待吧。”
不久,共叔段指使西鄙、北鄙叛变。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容忍分裂,君主将如何应对?”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取灭亡,你且等待吧。”共叔段修筑城池,聚集兵器,准备袭击郑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庄公听到他们的行动日期,说:“可以行动了。”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讨伐京城。京城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记载说“郑伯在鄢打败了段”。
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通过记载郑庄公与共叔段的兄弟纷争,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复杂人性和政治智慧。故事情节紧凑,矛盾冲突激烈,既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纷争,也体现了郑庄公的冷静和决断力。
兄弟反目:郑庄公和共叔段作为兄弟,本应和睦相处,但由于母亲武姜的偏爱和共叔段的野心,导致兄弟间的反目成仇。这个故事警示后人,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偏爱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
权力斗争:共叔段的叛乱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郑庄公能够冷静应对,不急于采取行动,而是等待时机成熟,显示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
祭仲的忠告:祭仲作为郑国的大臣,及时向庄公进言,提醒他注意权力斗争中的风险。这体现了祭仲的忠诚和智慧,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大臣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郑庄公的决断:郑庄公在处理共叔段叛乱的问题上表现出冷静和果断。当时他没有急于采取行动,而是等待共叔段的阴谋暴露后果断出击,最终平定叛乱。这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
总结:
《郑伯克段于鄢》不仅是一则历史故事,更是对权力斗争和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揭示。通过对郑庄公和共叔段之间的矛盾描写,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纷争和政治斗争的激烈。郑庄公的冷静决断和祭仲的忠诚智慧,使这则故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学的感染力。这个故事警示我们,面对权力和利益的诱惑,要保持冷静和智慧,才能真正掌控局势,获得成功。
以上有关“郑伯克段于鄢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的解答来自本站特邀编辑文学爱好者奥浩荡(笔名)整理,如有问题,请联系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