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注释与译文

古诗
2024-6-19 08:45:14 文/施妍 图/戴伟
原文
《白马篇》 两汉 曹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释
- 捐躯:舍弃生命。捐,舍弃;躯,身体。
- 赴国难:奔赴国家危难之时。赴,前往,奔赴;国难,国家的危难。
- 视死:把死亡看作。
- 忽如归:忽然间就像回家一样。忽如,忽然间如同;归,回家。
译文
舍弃生命,奔赴国家的危难之时,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赏析
1. 豪情壮志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达了诗人曹植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以及他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卫国家的坚定决心。这种豪情壮志反映了古代士人的家国情怀,也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之时无畏牺牲的精神。
2. 视死如归
“视死忽如归”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古人视死如归的态度。他们把保家卫国看作自己的责任,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平常,这种无畏精神在战争年代尤为可贵。曹植通过这一句诗,表达了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淡然态度,展现了他的勇敢和无畏。
3. 语言简洁有力
这句诗语言简洁明快,却充满力量。仅十个字,就充分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报效国家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这样的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也使其具有很强的文学表现力,令人读来印象深刻。
4. 历史背景
这句名言出自曹植的《白马篇》,创作于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的时代。曹植作为曹魏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他对国家的关心和对人民的同情。这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他在那个动荡时代,对士人精神的一种礼赞和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表达。
5. 文学价值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作为古代名句,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精神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保家卫国。这样的精神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句名言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古人舍身报国的豪情壮志和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曹植通过这一诗句,不仅展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也为后世树立了无畏牺牲、保家卫国的榜样。这句名言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国家危难之时勇敢前行,捍卫国家的尊严和独立。通过对这句名言的注释和译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深刻含义,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