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古诗
2024-6-22 10:21:48 文/石雅雯 图/何蓓琳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通过描写夜归途中所见的景象,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全词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词的开篇描写了苏轼夜晚在东坡饮酒,醒了又醉,回到家时已经是半夜三更。这个场景展现了他放达不羁的生活态度。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这几句描写苏轼回到家时,发现仆人已经熟睡,怎么敲门都没人应答。他只好倚着拐杖,静静地听江水的声音。这种描写不仅表现了苏轼的闲适和豁达,也流露出一丝孤寂。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这两句表达了苏轼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俗事务的厌倦。他感叹自己的身体仿佛不属于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忘掉那些繁杂琐事,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最后几句描写了夜深风静,江面如縠纹般平静。苏轼幻想着乘着小舟从此远去,将余生寄托于江海之间。这种描写表现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世生活的不满。
意境解读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通过对夜归途中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1. 自然与孤寂 词中多次描写夜晚的自然景象,如“倚杖听江声”、“夜阑风静縠纹平”,表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静谧夜晚的向往。然而,这些描写中也流露出一丝孤寂,表现了他在被贬黄州期间的孤独心境。
2. 世俗与超脱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两句表达了苏轼对世俗事务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他希望能够摆脱世俗的纷扰,过上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对自由和超脱的追求,是苏轼词作中常见的主题。
3. 理想与现实 最后几句描写了苏轼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幻想着乘着小舟,远离尘世,将余生寄托于江海之间。这种描写不仅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结论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词中的意境深远,通过对夜归途中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苏轼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的生活态度。通过这篇文章的赏析和意境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临江仙·夜归临皋》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宋词的美丽与智慧。
以上有关“(宋)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的解答来自本站特邀编辑文学爱好者本清风(笔名)整理,如有问题,请联系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