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汇总 | 道法: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三)

中考学一学
2022-11-06 19:19:18 文/卢蓉蓉
三、内容解析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1.价值观释义:文明
(1)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单元主旨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状态,凝结着民族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文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面对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我们更加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面对快速发展导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更加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生命家园。
3.单元结构
4.内容解读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1)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的形成: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既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2)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身体力行
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
(3)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创造精彩人生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贫济困、无私奉献;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能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4)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我们应该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1)正视发展挑战,坚持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筑生命家园;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3)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本单元的逻辑: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1.价值观释义:和谐
(1)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2)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价值追求;
(4)实现社会和谐,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2.单元主旨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人民要幸福,都要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处理好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实现社会和谐,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华一家亲,共圆民族复兴梦。圆梦路上,与祖国和时代共成长,做自信中国人。
3.单元结构
4.内容解读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1)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2)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各族人民只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3)维护祖国统一,必须坚决反对分裂
(4)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台湾问题早日解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中国腾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最好的历史机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中国国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4)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5)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
(6)自信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
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间正道,坚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创造中国奇迹。
本单元的逻辑: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一)贯穿价值观教育逻辑
(二)突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三)开展“四个自信”的教育
(四)关注成长需求和现实问题的思想对接
(五)强化关键能力,淡化学科知识
(六)突出时代课题,彰显家国情怀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
扫描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