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的民俗谚语

高中知识
2022/1/7
1.有关腊八的民俗谚语
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2.腊月里的风俗1
腊月初八: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步骤阅读
2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汉族民间祭灶的日子。汉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民谣曰:“张王李赵,二十三祭灶。”吃了祭灶的糖瓜,拜了灶老爷,就要热火朝天地投入迎新年的忙碌中了。
步骤阅读
3
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对于北方来说,严冬中的腊月扫房,只是掸扫而已,而在南方往往将桌椅板凳,甚至大架子床都抬到河边、井边去刷洗。
步骤阅读
4
腊月二十五:
在过去,豆腐是过年时的必备食品。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将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豆腐做成后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因为豆腐的腐和富谐音,二十五磨豆腐,寓意年过得富富余余,来年的生活也富富余余。还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即腊月二十四扫完尘,二十五就该糊窗户了。随着社会发展多数人家已失去糊窗户的传统,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总之人们祈福旺来年的心愿是一样的。
步骤阅读
5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是说在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艰苦,往往在年节时才能吃到肉,故称为“年肉”。
步骤阅读
6
腊月二十七:
农历十二月月二十七,过年的前夕,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步骤阅读
7
腊月二十八
普通面不宜久存,而发面不容易坏。二十八这天发面,用以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多数地方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
步骤阅读
8
腊月二十九: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同时,在这一天,家家户户也要比着做面食。因为邻里乡亲之间,还有互相交换的习惯,于是这外观、口味自然就有不少讲究。
步骤阅读
9
年三十儿:
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时刻,各行各业停了交易。都在自己家里打着如意算盘,企盼在新的一年中,碰上更好的运气。这天夜间的鞭炮声不绝于耳。除夕夜的活动也是千姿百态——贴挂千,摆设天地供桌、辞岁、守岁、迎岁……,这种庆祝活动一个接一个。午夜一到,腊月就结束了,新的一年也随之开始了。
3.腊月的习俗有哪些腊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初八 纪念释迦牟尼 腊八粥的由来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
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
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月23 进行食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腊月24 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帚”字已见于甲骨文。
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可见,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了。
《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
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 《吕览法》称:“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
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以祈新岁之安。”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打埃尘》:“腊将残,择宪书(指历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
清*蔡云诗《吴俞欠》诗曰:“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岁时琐事》则说:“十二月二十四日扫舍宇,凡有所为,不择宪书,多嫁娶,谓之乱丝日。”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
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对于北方来说,严冬中的腊月扫房,只是掸扫而已,而在南方往往将桌椅板凳,甚至大架子床都抬到河边、井边去刷洗。
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
又名“扫尘、打埃尘、除残、除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
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
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
4.关于民风民俗的谚语民风民俗:
1.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满家转。
2. 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
3. 讲土特产: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4.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殷殷。
5. 宁夏红有黑白“三宝”黑(发菜,红(枸杞) 白(二毛皮) 。
6. 讲自然风光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7. 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
8. 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弯。
9. 不到长城非好汉。
10.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1.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道友(春联),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
12.腊月二十三吃着年糕就数落: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窟窿堵,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倒有, 三十晚上坐一宿。 初一的饺子, 初二的面, 初三的盒子往家转, 那年味多浓啊 !
13. 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 二十四,写大字, 二十五擂大鼓,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蒙香斗, 三十晚上坐一宿, 大年初一街上走。
14.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首,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5.关于过年习俗的俗语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爷上青天,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腊月二十四,割下对联写上字,贴对联挂辉纸,红红彤彤图吉利;腊月二十五,揩抹打扫寻笤帚,男女老少齐动手,翻箱倒柜去尘土;腊月二十六,提上篮蓝割上肉,又做年菜又蒸贡,蒸煮煎炒齐上手;腊月二十七,关门从头洗到足,衣服整洁又干净,欢欢喜喜迎新年;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湖拾掇,糊窗户,擦玻璃,家务活儿靠婆姨;腊月二十九,提上坛坛打下酒,老白干,竹叶青,散酒不用装瓶瓶;腊月三十日,角儿包下三笸箩,全家老小相聚齐,热热乎乎庆新春.
谣曰:“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倒酉(意即贴春联);三十夜,守一宿。”过了腊月二十三,年儿就来到。
而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北京的歌谣则是这样唱的:“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过了小年,又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1、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2、有钱没钱,团聚过年
3、大寒小寒,杀猪过年
4、干净冬至过年雨
5、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
6、全家人在一起图的就是热闹
7、过年过在嘴上
8、廉不廉,看过年
9、过了腊八就是年
10、猪怕过年
11、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
12、不出正月都算年
13、三十晚上无外人
14、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
15、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
16、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17、瑞雪兆丰年
18、欠债勿过年
19、腊雪是宝,春雪是草
20、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
21、二十八,贴年画
22、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23、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24、乞丐过年也要歇3天
25、小孩盼过年,大人忧无钱
26、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27、抗拒从严,别想过年
28、置不完的年货,买不完的嫁妆
29、老兵复员,新兵过年
30、每逢佳节倍思亲
6.关于春节的习俗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 拜年不磕头——干什么来了
腊八粥喝几天
,
哩哩啦啦二十三
,
二十三糖瓜粘
,
二十四扫房子
,
二十五糊窗户
,
二十六炖大肉
,
二十七宰公鸡
,
二十八把面发
,
二十九蒸馒首
,
三十晚上熬一宿
,
大年初一扭一扭。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7.腊月有哪些习俗一,祭灶
腊月的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不同地区时间各有所异,相同的是都被视为过年的开端,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二,吃饺子
一到腊月北方就开始各种吃饺子了。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饺子。大概也是因为饺子可以放许多菜,制作起来省事,而且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其乐融融的样子更有年味儿一些吧。
三,吃糖瓜
小年爱吃灶糖,于是人们为了小年和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就形成了中国人过小年吃灶糖的民俗。
四,贴窗花
过了腊月二十三,便离春节很近了,挨家挨户就开始装饰自己的家里忙起来。窗花一般农村的都是自己剪,手巧的老年人带着孙子孙女一起剪漂亮的窗花贴上,而在城市大多数都是去买窗花。
五,贴春联
有的地区是大年三十才贴春联,但是很多地方小年就开始了,算是比较早进入春节了。农村一般都会请村里写字比较好的人来书写春联,也有自己家写春联的,用最普通的红纸黑毛笔,简朴但却并不缺少年味。
六,备年货
小年离大年不过就是剩个不到十天,人们早就提前买好年货了。现在网购方便,而春节前物流基本不收获了,必然会提前很久买好。但是很多东西比如菜、饮料等等还是要小年开始备货。
8.腊月的习俗都有哪些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24节气中的小寒或大寒在腊月,另外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和四九也在腊月,所以才有“寒冬腊月”的说法。民间谚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的就是腊月的寒冷,腊月时期,农事已忙完,大部分时间冰雪覆盖,人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春的到来,在腊月我们民间有很多习俗。
农历12月8日:腊八
腊月初八就是“腊八节”,这一天也叫“腊日”,除祭祀外,腊八节最主要的风俗是吃“腊八粥”,腊八粥至少有8样辅料熬制,先用熬好的腊八粥祭祀神灵,然后全家实用,一些地方还讲究腊八粥要熬上够吃8天的,一些地方腊八当天还有腌“腊八蒜”的习俗。
农历12月23日:祭灶(俗称小年)
祭灶就是祭祀灶神,以保佑灶火不断,饮食平安,需要为灶神准备蔬菜、肉类、茶酒等祭品,还需要蜡烛等物品,有些地方祭灶讲究必须亲自烙圆形的饼,各地略有差异。全国都有祭灶这样的风俗。
农历12月24日:扫房子
这一天开始进行全面的大扫除,称为“扫年”“掸尘”,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农历12月28-29日:蒸年馍
这个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南方一些地方可能没有,还有一些地方是蒸年糕,就是在除夕前,要把春节期间(一般是正月15日之前)的馒头全部准备好,正月期间不蒸馒头,蒸馒头的寓意来年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有个好彩头。
农历12月30日: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这一天是最隆重的一天,通常全家人要在一起吃团圆饭,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就在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人们非常重视除夕夜,一年将终,全家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放鞭炮,守岁,辞旧迎新,期盼来年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幸福。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腊月里的民俗谚语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腊月里的民俗谚语》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