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2009年工作计划(2)

计划总结
2010/11/1
一是已召开灾后重建科技专家技术咨询会。组织农业、电力、交通、卫生、环境等方面专家进行咨询座谈,分四个专家组深入灾区实地考察,根据专家所提意见和建议,决定重点针对凝冻天气对我市生产生活造成的灾害,拨出专款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组织力量加班赶印科技部发布的《南方地区雨雪冰冻灾后重建实用技术手册》,在第一时间,下发到各区市县科技部门及农户手中。设立40万元灾后重建启动资金,作为我市重灾区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和清镇市开展灾后重建先行科技支撑启动资金,支持他们尽快开展重建工作。 二是加强灾后重建技术推广和应用。设立灾后重建科技专项500万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切实做好灾后重建技术筛选和推广应用。重点在农作物新品种、畜禽水产品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技术集成、推广应用上取得突破。加强有机、优质、无公害农业产业化组装技术研究,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引进一批优质品种,加快农畜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良种产品产业化;支持先进养殖技术和多元复合饲料技术的开发应用。在品种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疫病控制综合化、产品质量监测标准化等方面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农业。以产品技术创新为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促进一批农业产业化创新型龙头企业。在灾后诱发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次生灾害防止方面,灾后道路修复、通讯与电力系统恢复重建方面,越冬作物应急和短平快蔬菜种植等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将先进成熟技术尽快组装配套,为抗灾减灾及灾后重建提供科技支撑。 三是细化措施,形成科技应急长效机制。针对此次灾害,吸取经验,高度重视科技应急工作,及时、准确、规范提供技术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地质灾害防治、保障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等重大生命线抗灾工程、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力度,切实形成科技应急长效机制。 三、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科技计划 一是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新建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5家以上,扶持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升级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是继续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计划选择5家企业进行试点,并发挥科技计划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试点基础上,评定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是继续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有计划地推进一批产学研项目的实施。以贵州大学贵阳研究院为依托,发挥其八大研究中心科研优势,围绕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选择一批科技成果在我市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是不断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完善区、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及“三农”科技专家服务中心。扶持和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咨询评估中心,建立专业化分工、网络化协作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我市风险投资行业进行增资扩股,尽快建立我市产业化投融资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加速成长、提高创业成功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实施民生科技计划 一是开展“两湖一库”治理科技攻关。设立专项经费,针对我市“两湖一库”富营养化、蓝藻和湖库沉积物污染等难点问题进行技术攻关,根据初步拟定的“三大领域、十大专项”科技攻关专题,协调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各专项选题建议,在报市领导确定后,公开对外招标,并按照有关规定进入立项审批程序,开展“两湖一库”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实施。 二是开展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攻关。将科技更多融入百姓生活,用全市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来贯彻和体现十七大关注民生的具体要求。加强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重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环境监测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开展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新型建筑技术和智能交通技术的研发;围绕人口健康、食品安全、重大疾病及地方病的防控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为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加强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形成全社会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五、实施科技孵化器与共享平台科技计划 一是抓紧建设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服务协调工作,争取工程在2008年上半年动工,同时做好科研单位、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入驻工作,通过媒体宣传、召开专题对接会、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面向全国,面向发达地区,全面推介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2008年引进一批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企业及其研发机构,形成研发机构和人才聚集地,2009年基本建成并入住1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