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货欲见孔子”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先秦

古诗
2024-6-19 08:45:14 文/冉冬 图/曹思琪
全文
《论语·阳货》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 阳货:即阳虎,鲁国的大夫,行为跋扈,曾多次试图见孔子但未被接纳。
- 归孔子豚:送猪肉给孔子。归,送还;豚,猪肉。
- 时其亡也:选择他不在家的时候。
- 拜之:拜谢。
- 遇诸涂:在路上遇见他。涂,道路。
- 怀其宝而迷其邦:怀有才能却使国家陷入混乱。
- 好从事而亟失时:喜欢做事却常常失去机会。
-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时光流逝,岁月不待人。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阳货送了猪肉给孔子,孔子选择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他。在路上遇到了阳货。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有话对你说。”阳货问道:“怀有才能却使国家陷入混乱,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又问:“喜欢做事却常常失去机会,可以称为有智慧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日月逝去,岁月不待人。”孔子说:“好吧,我将去做官了。”
点评赏析
1. 孔子的处事原则
孔子在此段落中展现了他对待小人的态度。他明知阳货是个有权势的小人,但仍坚持不见。这反映了孔子的坚定立场和高尚的品格,他不愿与不道德的人为伍,也不轻易被物质利益所动摇。
2. 对话的深意
阳货的问题表面上看似关心国家治理,实际上暗含讽刺。孔子对“怀其宝而迷其邦”和“好从事而亟失时”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明确了他对仁和智的看法:仁者不迷惑国家,智者不失去时机。孔子的回答坚定而明确,表现了他对仁智的深刻理解和坚持。
3. 孔子的应对策略
阳货最后一句“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看似是对孔子的规劝,实则是暗示孔子应该顺从时势、赶快做官。孔子回答“诺,吾将仕矣”表面上答应了,但实际上是权宜之计。他并不真心要去做官,而是为了摆脱阳货的纠缠。这显示了孔子的智慧和灵活应对的策略。
4. 孔子思想的体现
孔子的回答和态度,反映了他对道德操守的坚持和对现实权势的冷静应对。他强调仁和智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仁者和智者应当在道德和行动上不迷失方向,不失去机会。这段对话展示了孔子坚持道德原则,不轻易屈服于外界压力的精神。
5.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这段文字对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权势和物质诱惑时,要坚守道德底线,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孔子的智慧应对也教导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灵活处理人际关系,保护自己。
结论
“阳货欲见孔子”通过一段简短的对话,展现了孔子的处事原则和对仁智的理解。孔子在面对权势时,依然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立场,不轻易被外界所动摇。他对仁和智的解释,揭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这段先秦散文的解读和赏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