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版式设计:不能追求形式放弃阅读体验(5)

平面资讯
2012-9-21 09:21:39 文/施天瑞
图书版式的过去和未来
蔡立国说:“前一段时间三联书店80周年庆,我们做了一本关于三联历史的画册,我自己也翻了很多三联在三四十年代出的书。那个时期给我的感觉是传统与变革交融,中国出版人的图书设计受传统理念和日本的影响较大。但那时毕竟仅仅是现代图书设计的雏形,民国时候中国人刚刚从国外知道了设计是怎么回事。那时的功夫主要用在了封面上,字要找人写,封面画也要手绘。”不过,他也承认,“有一些封面设计很好看,比如钱君陶的封面,甚至鲁迅自己也设计封面,他们的封面很棒,很有民族特色。”
白驹过隙,日月穿梭,转眼间,纸质书面临着数字阅读的挑战,那么,未来的图书设计应该遵循怎样的思路呢?蔡立国认为,从销量来说,“恐怕纸质书最终是竞争不过电子书的。但做纸质书,应该是越做越精,向高端的方向发展,作为文化产品和收藏的角度去做,而不是用降价来迎合市场。应该与电子书拉开距离,从电子产品不能取代的形式来做图书。”但蔡立国的意思,并不是把纸质书做成花哨的、设计感过强的产品,“我所说的适合收藏的纸质书,是提高其内在品质,除了内容好,还要提高用纸的质量,提高印刷质量,提高设计的精美度和合理性,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图书的精品化应该是提高整体质量,而不是花哨和夺人眼球。图书的设计应该是和内容更紧密、更有创意地结合,这才是发展方向。”
他举三联的《北京跑酷》为例,认为其版式设计就很成功,“这是一套图文混排的图书,介绍北京的文化。32开,文字和图片的布局和疏密关系非常到位,排版很合理,翻开之后就很美观。这套书装在一个塑料盒中,装订方式采用骑马钉,没有书脊。就像老式的挂在墙上的账本一样,设计比较新颖,有点复古的味道,和内容结合得很好。”
而施梓云更强调纸质图书的艺术属性,他说:“纸质书是实物,在设计上有更广阔的天地,艺术家也更有用武之地。电子书目前来看还谈不上艺术性,但未来在版式上相信也会增加艺术要素。现在我们把纸质书精心做好,仍然有其艺术价值,就像我们现在连热水瓶都很少用了,但是青花瓷对我们来说仍然很宝贵。未来的纸质书会更精美,更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从内文版式上来说,就是适合读者的需要,引导读者领略书籍的外在美和内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