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识绘画无意识状态下形成的义理

中国艺术新闻
2015-8-06 07:19:07 文/沈浩然 图/高远航
南海岩
南海岩先生是当代彩墨写实人物的开创者。他的绘画以彩墨写实写意为主,强化了视觉色彩的认识和笔墨语言,以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方式响誉艺林。前些日子他创作了一幅《金色的原野》,在艺术界反响很大,但传来了阵阵唏嘘声,这种声音是疑惑?还是否定?抑或是惊叹?大概是各有不同。
这幅作品整体色调以墨、金黄、红色为主,表现的是休憩、闲逸劳作的场面,前景是一个逗孩子玩耍的中年妇女,中景是老人接过母亲手中的婴儿,表现慈爱的情景,背景是丰收劳作的场面,整体创作内容以金秋时节劳动的场面为基础,表现社会仁爱、仁慈、闲逸、安静、祥和与祖国繁荣昌盛同在的大主题,此画面内容充盈、主题鲜明、对比强烈,画面和谐,让人感觉到了中国艺术语言一问一答的表现形式,其内容没有肢解任何片段,微微的型体变化反而增加了创作者的精神内涵和文学素养,超出了形之外的艺术语言意义。但有人认为画中的前景人物形象有些大了,与中景和远景不协调,让人感觉不舒服,这几个不同形象不应该出现在同一画面,由此我有几点看法:
海岩先生是写实人物画家,早在99年就已入选九届美展荣获铜奖了,这个型不准的问题在创作期间早就应该看出来,为什么他不提出这个问题?还踏踏实实去画呢?我想只有一点就是他把这幅作品当成创作了,在找寻一种新的形式美或新的绘画语言。
是因为他无意为之,天津美术学院的于小冬教授曾阐释过变形与形变的问题。他说“变形是有意为之,形变是无意为之。形变问题里的内容充满了感情色彩,只有在创作提升品质的时候才会形成”。海岩先生的作品就是形变的问题,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形成的心灵迹象。
12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