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特点

中考历史
2022/2/1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置通判分权,牵制知州,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兵权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
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经过这番改革,而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1)军事上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在中央设枢密院掌调兵权,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上
①在中央,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宰相的权力。②在地方,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对知州进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留一部分作必要支出,其余一切权力都由中央掌控。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