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归纳 | 历史: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中考学一学
2022-6-08 18:37:43 文/罗蓉蓉
一、隋朝创立科举制
1.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
②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创立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意义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完善科举制
唐朝科举制演变
①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的政绩。
②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时,注重文教,把诗赋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三、北宋发展科举制
1.表现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影响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结果
形成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
四、明朝僵化科举制
1.措施
明朝在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
2.目的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
3.表现
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文体格式必须是“八股文”。
4.影响
①弊: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清朝恶化科举制
1.措施
清朝在思想上实行文字狱。
2.目的
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
3.表现
康熙、雍正、乾隆三期最残酷,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
4.影响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六、知识拓展
1.科举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①形成读书风气:农家子弟在农闲时诵读《杂字》《百家姓》之类文化普及类书籍;地主富贵家庭不惜工本教其子弟读书,增强了社会读书风气,识字率大为提高;形成读书与学而优则仕观念;促成阶层流动,一些才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乡村社会壮大了士绅阶层;读书人增多,推动了印刷业发展。
②家庭和婚姻变化:科举考试需要巨大投入,一些家族常聚资支持读书人,以为家族光宗耀祖;社会婚姻发生变化,科举考试成功者常常成为富贵家庭选择婚姻的对象;明代涌现出一批好读嗜书,工诗能文的杰出女性。
③官场风气变化:科举考试作官,导致官场领域党派之争与讲究师生门风。
④观念逐渐保守: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导致多数士大夫将主要精力投入钻研儒家经典和揣摩八股取士时文上,反对变革,轻视自然科学的风气遍及朝野,也影响了思想解放。
2.商人与科举制的关系:以唐为例
①唐代前期:商人主要是通过捐献财物、任“斜封官”、任“捉钱令史”、告密、受人提携等渠道入仕。唐前期商人入仕通道较少,且主要靠权力和特例来运作入仕,显然商人入仕的交易成本较高,如出任“斜封官”者,应是帮助公主等皇室成员经商者,非一般商人。同样只有雄厚财力捐资者,才有受封一个虚职官衔的机会。
②唐代后期:商人主要以“私觐官”、买官、军功、科举、举荐、贿赂等手段入仕;商人人仕虽然仍有不少特权因素,但诸如买官入仕、军功入仕之类的通道已经成为开放的、大众化的通道。
3.科举制与市民阶层的关系①由于实行科举制,朝廷可以通过吸收各阶层人士参与政权,从而扩大统治基础,以保持政权的稳定,用不着与市民结盟,王权也就无意促进商品经济大规模发展,而且往往对其全力阻碍,明代的“矿监”“税监”对民间工商业的超经济盘剥即为典型表现。②在西欧,王权为了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必须赢得城市市民的支持,与市民结盟,为此,王权采取若干措施促进统一市场的建立,这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中国古代士绅阶层壮大
①原因:秦朝实行中央集权,限制以血缘势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隋唐实施科举制,促成贵族力量削弱和士绅阶层力量壮大;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官治”严重不足,民间宗族崛起。
②作用: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延续,维护了封建帝制和小农社会的稳定;士绅阶层源源不断地向官僚队伍输送人才;士绅集团承担较多民间的管理和教化职能,体现了儒家的权威和传统;士绅阶层不会因国家动荡而消失,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和社会精英,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5.比较:中西士绅的区别①西方士绅的身份是可以继任的;中国士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
②西方士绅总是与土地联系在一起,是“地主士绅”;中国士绅大多从科举制中选拔出来,是典型的“学绅”。
③西方士绅更加超脱,重视商业与绅士文化培育;中国土绅更重视维持宗族与地方事务的责任。
6.启示
①完善用人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
②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应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
③要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
7.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认识
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才范围。
8.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建议
加大考试制度的改革力度,注重能力的考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读到的见解,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声明:本文转自初中历史,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考点梳理 | 历史:民族大团结
考点梳理 | 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
知识归纳 | 历史:中外各时期重大改革
扫描识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