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法则知多少(本周家庭教育专版)

宁波依米书院
2020-12-07 19:30:06 文/倪菁 图/何磊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
家庭教育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今年疫情以来,渡过了漫长的“寒假”。相信各位家长、孩子也是“身临其境”体会到了这一点。
那么今天要在这里给大家分享的是家庭教育的九个原则,你知道几个呢?
第一,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有些家长确有此心却难于此“行”啊。
比如,部分家长往往会无意识地溺爱和娇惯孩子,由着他们的性子,不锻炼也不劳动,渐渐的,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到孩子变得好逸恶劳或者过分沉湎于某些嗜好(如电子游戏)才追悔莫及。
再比如,家长之间存有矛盾,经常争吵;对孩子时不时“面露凶相”,“大打出手”。更有甚者,家庭破碎、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
诸如此类不正常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家长必须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来安慰疏导孩子,而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或溺爱或过分严厉等极端措施,切不能因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子女。
第二,希望法则:让孩子看到希望
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切身站到孩子的立场想一想,他们能看到希望吗?一位家长总是对着孩子大呼小叫:“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出息”,“你算是没指望了”......希望何在呀。
而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待很高,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啊,总是在不停地找差距挑毛病。“100分的试卷怎么只考了99?”。这种过于苛刻的高标准、严要求却往往都适得其反,在不经意间,便将孩子眼中的希望磨灭殆尽。
聪明的家长可能早就发现了,其实及时地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告诉他们“做的不错”,“干的好”,能够非常有效的引导孩子的行为。这其实就是以希望法则来正面激励孩子的一个“小诀窍”。
第三,退让法则:不要与孩子斗强
成人总是比孩子有力量,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能和经验。因此大人与孩子较劲斗强本来就不平等,胜利了也不光彩。当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赛一些他们擅长的项目,比如画画、找茬、下棋等,当然这样的比赛是不能完全以输赢成败为目的的。
家长、老师以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要切记,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不要经常性地以赌气、硬比等的方式去刺激孩子。
如果孩子与大人吵架赌气,无论谁有理,都要主动进行和解。作为成年人,要树立自己的威严,更需要树立自己的榜样,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对孩子,该道歉的要及时,该认错的要彻底。如果家长知错不改或不认,便更容易让孩子学得固执己见。
第四,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孩子眼中的世界,家长便是天和地。当他们遇到问题危难时,第一反应便是求助于家长。因此,合理的管教关怀,会让孩子们有一种被支持的安全感。
如果家长平时对孩子的一切(学业、表现、爱好等)太听之任之,看似是给孩子更多自由,但实际上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会感觉到家长对自己“不在乎”,进而产生疏远的心理情绪和实际行为。
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的、人性化的、科学而理性的,要充分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而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管理,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
第五,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如果家长不耐心倾听孩子,孩子也会学样,不肯听大人的话,以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对年幼的孩子,哪怕他们讲话词不达意,大人也要耐心地与他们交谈。任何粗暴打断或嘲笑他们讲话的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表达能力而羞于在人前开口,或者养成随时插话的不良语言习惯。
因此,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凡是与孩子自己有关的事情,例如搬家转学、选课外活动、参加考试比赛等,要先与孩子商量解释,要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
第六,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孩子的教养、兴趣、爱好等,多半来自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母亲对于女孩,父亲对于男孩的影响颇为重要。
除了家庭内的榜样,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会关系和常去的场合对孩子的影响。同时,家长还要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媒体影视片,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样;关注他们的朋友圈。
如果发现孩子误交损友,不要武断地阻止他们来往,而要了解情况。孩子们都需要友谊,害怕孤独,有些孩子是因为搬家转学到新环境没有朋友,而与一些“边缘孩童”为伍的。
家长还是应该感激这些“朋友”帮助自家孩子排解孤独,但更要让自己的孩子认清他们的优缺点,从正面影响他们。另外要为孩子寻找和扩展新的健康友谊圈,家长要想法结识孩子的老师和同学家长,鼓励孩子参与健康的校内外活动。
第七,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其实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很多时候,纯真的孩子才有客观的看法,敢于说出真理。童言无忌。要结合“声音法则”,鼓励孩子们敢于表达,正面肯定他们的想法。当然,思想和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孩子们,往往还无法进行多方位思维,而只会延续自己的思路,因此对事物考虑不周全。如果他们的一些看法说法脱离实际或者会引起麻烦,也要耐心解释。
家长要尽可能理解少儿思维的特点,可以采用把复杂事物分解简化的方法,分期分批地向他们解释或征求他们的意见。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觉得家长是征求了他们的看法的。不然的话,家长的好心很可能没有好报。
第八,惩罚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单纯的惩罚,尤其体罚,是非常负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从小被暴力处罚的孩子,很多长大之后也会有暴力倾向。因此不提倡使用惩罚法。但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做些处罚。
但惩罚的前提是,必须要让孩子认识到做错了事,甘愿接受处罚,以便下不为例。惩罚方式也要合理,可以采取不让他们做喜欢的事情,比如可以罚其几天不许看电视上网玩游戏。
另外,因为连孩子们都知道惩罚是负面的,千万不要把一些应该做的正面事情当作处罚。比如罚孩子劳动、写字,会让他们认为劳动是坏事从而产生厌恶情绪。
有个家长嫌年幼的女儿不肯睡觉,就罚她去写五十个中文字或做十道算术题,孩子被迫做功课当然就要打瞌睡了。这样做看起来暂时达到让她睡觉的目的,却会让孩子把做功课都当作处罚方式,可能至此就害怕做功课,逃避做功课。
第九,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有时候,孩子惹了什么麻烦或想做什么标新立异的事情,家长都没搞清楚其后果和危害,就对孩子横加指责或阻止,这当然无法服人。
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长、老师等成年人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后果,然后好好与孩子谈谈,可以从后果的好坏开始,反过来解说该不该这样做,晓之以理,孩子会明白的。
如今信息化的时代,家长掌握的知识信息不一定比孩子多,因此,家长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阅历优势,比如在指导孩子选择兴趣专长时,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积极鼓励其往某方面发展。鼓励他们用自己头脑分析思考,不要随大流,赶时髦,人云亦云。让孩子自己学会后果分析法。
来源:网络,侵删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