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习美术时,家长容易犯的错误

曲靖市麒麟区石城画室
2020-12-03 20:03:17 文/陆晓莉 图/池晨
每当提到
应该帮助孩子报一门艺术类的课程
帮助孩子全面发展时
很多家长就会这样说:
“孩子坐不住啊
听人说可以送去学美术
可以磨磨性子,我就试了试。”
“我家孩子没有艺术细胞,不是那块料。”
又或者“我又不想让他(她)将来当画家用
不着学美术”诸如此类的言论你是不是经常听到?
比如让孩子学画画,孩子表现出的画面只是孩子想法和创意的一部分,在画面表现之下,蕴藏着孩子更多的知识和品质!但很多家长虽然自己没有学过美术,却喜欢片面的为孩子定义:“画的不好、不是那块料等”,还有些家长总是执着于结果,比如“我觉得他也当不了画家,还是不学了”等等。
那么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家长容易犯哪些错误?
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要注意些什么呢?
过分重视画画技巧,轻视想象
有的家长因孩子画的不圆、不方而懊恼,这其实是没有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和兴趣的培养。儿童画画哪里有什么技巧,它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单纯教给孩子们绘画技巧,会把孩子吓跑的。
孩子们画画是从不怀疑自己技巧的,他们没有不能画、不敢画的东西。
再复杂的人物、景象,只要经过了他们的头脑,就会变得简洁起来。再简単的事物只要经过他们的手画出来,就会变的丰富起来,这就是儿童画。
幼儿期是大胆的想象力开始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大脑思维模式很容易形成并可永久保持,因此在幼儿美术课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
恨不得孩子马上进行技法训练
部分家长曾问: "老师,我们的孩子现在为什么不学素描,画石膏像,学油画,早起步早学会!
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迫切希望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想法违背了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
儿童动作发展遵循从近到远的规律,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高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晚。美术教育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刻意给学生做范画,这样容易限制孩子的思维。而是通过引导,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大胆表现心中的小宇宙。不拘泥于技法,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进行创作活动。
以上肢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最晩,儿童手握铅笔自如地一笔一划地写字,往往要到6-7岁才能做到。生理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学习知识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 ,否则是无效的。
心理学家格赛尔做了著名的双生子爬梯的实验认为,影响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
幼儿期孩子的手部小肌肉还无法灵活控制画笔进行精细的素描活动,也无法准确画出石膏大小的比例。
让幼儿进行这些高难度的训练,只会给幼儿造成消极的情结体验,挫伤幼儿的绘画兴趣, 无异于揠苗助长。
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作品
现实中,孩子常被要求学画一定要像,横要平,竖要直。把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学画的终极目标,这样会导致孩子画画的胆子越来越小,又擦又改,小心翼翼,刻意有余、创意不足。
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作品:“你今天画的小猫真像”、“你怎么跟老师画得不一样呢?”
把儿童美术课堂当作“照相机功能"来简単看待,导致很多有主见的儿童因为"画得不像" ,而断送了继续学习美术的机会。孩子们在画得“像”与“不像”的问题上与成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在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环节,老师不直接给予作品好或坏的评价,而是采用开放式的互动评价方式。将所有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展示,学生可以互相欣赏作品,进行交流。儿童在互相审视、欣赏作品的同时,对自身作品的不足之处和他人作品的优势和创意都了然于心,促进孩子在以后的创作中进步和提高,同时,不会给儿童造成心理压力和负担。
孩子画画凭的是直接感受,他们认为只有突出主要的、夸张重要的,就是最像。如:孩子画踢毽子的腿会比不踢的腿要长,画吃蛋糕的嘴比平时的嘴张得要大。
孩子追求的像并不是生活中镜子般的真实,所以,建议:家长在看孩子的画时,不要拿画上的形象与真的比。我们鼓励孩子们认真大胆、顺其自然的画,画出自己的想法,画出自己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