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少淳教授:美术课到底是教什么?

曲靖市麒麟区石城画室
2020-11-04 22:37:01 文/刘若熙 图/陈煜城
尹少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教育部中小学美术教材审查委员。
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美术的“立科之本”是视觉形象。
视觉形象实际上由一个或多个个体形象及其不同的组合方式呈现。
它具有边界,边界是由轮廓、色差、质差等呈现的,并显示为二维、三维乃至四维形式。视觉形象除了形式本身之外,还包含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多种意涵。
因此,美术活动实质上是结合意涵创作具有形式感的视觉形象,同时也在感受形式的基础上,从中提取意涵并加以理解。
概括起来,美术活动包括针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三项内容。
· 感知,包括外形色彩、结构肌理、比例线条等,用心欣赏。
· 理解,即感受视觉形象里面隐藏的意义。
· 创作,即用特定的美术材料、相应的技术、无中生有的创造属于自己的视觉形象。
这就是美术的特点。美术课程自然也就从感知、理解和创造三个方面指向视觉形象了。
一、感知
感知也可以理解为观察和观赏,在美术课程中非常重要。
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我们都要针对对象的形状、色彩、结构、材质、肌理、空间、比例、规格进行感受或观察。
没有这个过程,既表现不好对象,也欣赏不好对象,所以从一开始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感受。
比如,对规格的感知。所谓规格,指的是形象的体量和大小。不同规格的形象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以雕塑为例,一般可以分为小规格、中规格和大规格三类。
小规格的雕塑给我们带来的是亲切感,可以被把玩和控制,如摆在案上、汽车操控台上的雕塑。中规格的雕塑大致与人等高,在城市的步行街我们看到的雕塑就属此类,带给我们的也是亲切感。大规格的雕塑,如乐山大佛,在它面前我们会感到被控制,自觉渺小,从而产生一种敬畏感。
这种不同的感受均来自对视觉形象的感知。
再说比例,我们如果要画像对象,就必须符合对象的客观比例,因为任何对象都有自己客观、独特的比例关系。
感受比例,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其一,物体的长宽比例;
其二,物体的分割比例,这种比例需要在长宽方面去寻找;
其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比例,因为整体的视觉形象往往包含多个物体,它们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感受比例关系,需要引入数的概念,像一个线段是另一个线段的N倍,或者是几分之几。
只要我们运用数的概念,正确地感知和把握了视觉形象的比例关系,我们就能基本准确地描绘或塑造对象。
比例也是主观的东西,会因为艺术家的主观处理,而显示特殊的意涵。
著名画家尚扬教授在一次演讲中,介绍了自己绘画风格的嬗变,从中我们感受到他的艺术思想乃至哲学思想的变化与发展轨迹。注重作品的现实性、人文精神和批判意识是其艺术思想的显著特征。
在油画《游山玩水》中,他有意改变了人与山的比例关系,以此抨击现代人对自然缺乏敬畏的态度。
作品中的山如同柜台一般高,人们嘻嘻哈哈在山里行走,就像逛商场一样的随意。而这些意涵都是通过改变比例关系得以呈现的。
视觉形象并非纯然形式,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意涵,因此从中发现并通过运用我们的生活常识、文化修养、形式知识和视觉经验,理解和解释其中的意涵,也是美术活动的重要项目。
从太极图中,我们不能仅仅感叹由形式体现出来的对称和曲线之美,还要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黑白两色代表着阴阳两方,白中有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中有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整个太极图实际上是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直观表达和呈现。
比如看人,不能绝对地以好坏划分,一个人好就完美无瑕,一个人坏就彻头彻尾,这不符合太极图暗示的思想,应该是好人也会有缺点,坏人也会有优点。
所以,我们应让孩子从小学会以太极图的方式看人,不能将人的好坏绝对化。
太极图呈现出来的阴阳和谐、阴阳互寓、阴阳易变的意涵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民居和村落的设计之中,显示了一种均衡、聚散、开合的变化。
例如,浙江兰溪的诸葛八卦村就是如此布局的,其中心就是太极样式。
二、理解
作为视觉形象集中体现的美术作品同样需要被理解和解释,这是美术作品发挥社会效益的基本途径。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之一,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学生在欣赏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时,会对其中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精神产生认知,发生共鸣,受到沾溉,得到滋养,进而形成人文意识,提高人文精神。
比如,面对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首先,需要认识这件作品是立体主义风格。
立体主义的特点是:第一,注重形体,偏重于几何和简单化的重组。毕加索曾宣称他的创作方式是将物体拆解后重新加以组合。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创作的人物形象的轮廓并不完全依据对象的解剖结构,而是带有几何化、简约化的特征。
第二,以“画知不画见”作为编码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方法让学生认识立体主义的这种编码方式。教师面对着学生,问他们看到自己的几只眼睛。学生会回答:两只。然后将脸转过去,将侧面对着学生,问他们看到几个眼睛。学生会回答:一只。如果我们画一只眼睛,就是写实的画法。但毕加索为什么画两只眼睛呢?实际上看见的只是一只眼睛呀!因为他知道人有两只眼睛。所以立体主义就是“画知道的而非见到的(画知道的而非见到的)”。
这种视觉形象的编码方式和儿童画的编码方式有相近之处。儿童画汽车中的乘客时会把车窗以下看不到的部分画出来,虽然没有看见,但是他们知道这些是存在的。画房子时不仅把透过窗子看到的画出来,把看不见的也画出来。画孕妇要把肚子里的孩子画出来。他们看得见吗?看不见,但是他们知道存在。
其次,还需要理解《格尔尼卡》所运用的寓意和象征手法。画中的半牛半人怪象征着邪恶势力,这是西方文化规定的。马的死亡寓意生命的死亡。这似乎与弗洛伊德理论有关系。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生命的本能,它被解释成生存、死亡、饥饿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本能就是生命内驱力,是生命存在形式和根本动力。它遵循快乐的原则,满足即快乐。它没有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只一味追求满足。
假如一个社会让每个人的本能无所顾忌地得到满足,社会就无法存在。一个社会要维持正常的秩序,就必须依赖“超我”。“超我”是法律和道德这类东西,它遵循一种现实原则。“本我”和“超我”是对立的。“超我”太强大,就会对“本我”造成压力,压制太甚太久,一个人就会患精神疾病,弗洛伊德主义就是这样解释精神病病因的。
这就需要“自我”发挥作用了。“自我”具有调节功能,既设法让“本我”得到满足,又不让它与“超我”形成矛盾和对立。梦、口误,以及一些下意识行为,都是“自我”在发挥调节作用的表现。马与“本我”具有同构性,代表生命的冲动,马的死亡自然也就象征着生命的死亡。在这件作品中,马的象征与寓意就是这样诞生的。
在美术课程中对视觉形象的理解,是通过教师的解读,学生的自主探索、相互启发完成的。
三、创造
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动动嘴的事情,还要动手,也就是说,还需要让学生从事创造。所谓创造,就是用手或者用手操作工具,改变材料的形态,创造出新的形象或作品。
用手操作工具改变材料形态,需要的是技术。美术的技术包括绘、剪、刻、雕、曲、卷、染、熏等。长期以来,美术课程在学校中一直被称为“术科”,这恰恰说明美术课程重技术的特征。
美术课程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教会学生这些技术。虽然中小学美术课程在技术难度上不能与专业院校的技法相比,但在广度上却远远超过专业院校的一个专业的技法。
所以学习并掌握简单的美术技能,完成创作表现活动或者美化装饰生活,依然是美术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
总而言之,以感知、理解和创造的方式指向视觉形象,是美术课程的基本特征,也是美术教师的三大工作任务,这是其他学科课程所不具有的。
蔡抒函 8岁《老物件—汽灯》
吴雨桐 9岁《水墨动物》
刘韵清 10岁《这是我自己》
张蕾颖15岁 《素描》
聂佳锦阳 17岁《头像写生》
本文章部分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公益交流学习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果喜欢本篇文章,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