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考前做个让考生省心家长

2022艺考
2013/5/29
症状一:我担心孩子“心大”
表现】 1.努力寻找孩子“心大”的证据。比如,发现孩子做听歌、小憩、笑闹等事情时,就会进行悲观验证。2.听到别人孩子“头悬梁”事迹报告会,便会感到自己孩子对高考重视程度不够。3.发现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居然仍然能正常饮食睡眠。
行为结果】 孩子因为不被理解而委屈、苦恼甚至愤怒,负性情绪影响了他们的积极行动,于是便做出家长不希望的行为。
对症治疗】
1.将注意力用在发现孩子的“用功”行为上,你就会因为发现每天他会将非常多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学习而欣喜。
2.认真体会自己的孩子是“举重若轻型”还是 “举轻若重型”。举重若轻的孩子所表现的“心大”行为恰恰是他自我调节的智慧。
3.有意识地接纳孩子的负性情绪,如果孩子不需要我们的劝慰的话,给予倾听是最好的帮助。
4.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孩子很难去用别人的步伐行走了。
5.相信积极情绪会带来更大的学习效率。
6.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他的话,是否也会因为长期辛苦备考而疲惫、打盹,甚至偷懒。相信孩子的打盹是养精蓄锐,偷懒后也会自责而奋起直追。
7.警惕自己是否使用了指责、埋怨、宣泄情绪式的表达和孩子沟通。不断告诫自己,这样的沟通只会把双方的注意力指向行为的辩解和对自尊的维护上,对于考前聚焦力量学习并无益处。
症状二:做最大的自我牺牲
表现】
1.把工作、事业、个人爱好完全放在一边,专注于对孩子的照顾上。
2.不惜使用“苦肉计”,希望以自己的“身教”感动孩子。
3.要求全家人的家庭生活全部围绕孩子的高考而为。
行为结果】
孩子内心感到难以承受之重。他们担心难以用满意的考试结果报答家长的“厚爱”,于是,重压之下,可能会用不甚理性的方式告诉我们不必这样做。
对症治疗】
1.告诉自己:孩子并不想用牺牲父母利益为代价去换取自己的“成功”。走近高考的他们,每个人都有用自己努力争取成功的能力。
2.要理性地意识到,如果父母“牺牲”的不是孩子所需要的,那么孩子不“领情”便是正常的。
3.去正常过属于你的人生,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帮助。
4.把自己的精力向思考指导孩子报考志愿方向倾斜。用一段时间去回顾孩子的成长历程,加深对孩子的了解和理解,为高考后能够帮助孩子理性选择学校和专业提出具有建设性意见做努力。
症状三:关注孩子的负性情绪
表现】
1.不断叮嘱孩子“别紧张,不管你考得怎样,我们都能接受”。
2.孩子的表情就是自己心情的“晴雨表”。
3.当孩子表达负性情绪时,自己的担忧和不开心胜过孩子,并且需要得到孩子的安慰。
行为结果】
孩子出现负性情绪不在家长面前表达,对于学习状况也对家长采取“保密”或“报喜不报忧”策略。
对症治疗】
1.高考是孩子生活中一个正常的阶段。其间发生的事情必定会产生情绪反应,没有情绪反应才是不对劲儿的。
2.备考期间,孩子的成绩是十二年寒窗中起伏跌宕得最多的一段岁月。因此,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正常现象。
3.高考不仅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是他们学习自律、坚韧、自我调节的重要时期。负性情绪的自我疏导,会使他们适应社会能力得到极大地提升。如果孩子的负性情绪真的是“问题”的话,就请记住苏格拉底说的话:“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我们能做的是,帮助孩子寻求学科教师或心理老师的帮助,或许,在科学的指导下,会接生出新的思考,激发新的动力,收获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