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的头像自由了吗?

美术高考学长
2021-9-12 13:17:02 文/林雨宁 图/龚梓婷
小时候的我们真傻居然盼望着长大
——网易云《小时候的我们》热评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牵着父母的手逛商场,眼前出现一个毛绒玩具,怦然心动;回头指指货架,用乞求的目光试图说服父母,可换来的却是“别想了,不给你买”。
于是,我们从小就无比渴望经济独立、财务自由:等长大以后,赚了钱,我自己买。
可真正长大了,却发现,长大“让自由变得更不自由”。
比如,问题来了,你的微信头像,自由吗?
微博的一位网友就遇到了这样的烦恼,她已经27岁了,可是父母还是会干涉自己对于头像的选择。她本来想把这张图换成自己的微信头像,结果被家长打电话强行要求换掉。
网友们对于头像和事件的看法褒贬不一:“这个头像在对接工作的时候不太合适”、“不喜欢和用这个头像的同事沟通”、“因为是你妈才管你”、“一个头像?也有问题?”......
且不提这头像到底合不合适,评论区里的聊天记录倒是充分体现了不止一个年轻人关于“头像自由”的苦恼。
基于父母“姓于,等同于鱼,猫咪吃鱼”的寓意
来自父母时时刻刻洗脑文章的转发与告诫
由于二哈头像导致的“亲情破裂”
萌娃头像也难逃一劫
父母亲手送上的头像关爱你接不接
药水哥的颜值被质疑的一天
所以,“头像自由”这件事情,真的很难实现吗?
被迫换头像,是不是很惨呢?
社会学者帕克认为,“人”这个词语的原始意义是一种面具,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时刻扮演者一种角色,在这些角色中人们认识他人、了解自己。
自我呈现是社会交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下,社交网络拓展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表达策略与手段,用户可以通过日志、照片、个人签名等多种方式进行自我表达与呈现自我。
社交网络用户头像是这些符号化表达方式中的重要元素。它往往处于个人主页的显著位置,是用户非常依赖的自我呈现手段之一,也是用户个人资料中用于评判其身份的基本元素。
简单理解,当你添加某个新的好友时、进行新的社交活动时,由于图像相较于文本对于人的吸引力更大、个人头像的位置安排,导致你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对方的微信名称,而是他的头像;你会进而根据对方的头像颜色、风格、文字等细节对其本身有基本的猜测与判断——她用一只可爱的小狗做头像,这是不是她养的狗?她是不是非常喜欢小动物?她是一个温柔的女孩子?
基于这些判断,一个较为完整的个人形象在你的脑子里建立起来,直接影响你与对方的沟通方式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微信不是陌生人社交的空间,而是作为一个常用于线下熟人社会延伸且拓展至线上的交往空间,与其他社交媒体平台有着很大的差别。
就我自己而言,翻翻微信,好友大多都是同学、老师、亲戚以及同事,微信对于我来说它的主要功能是生活功能和办公功能,和同学约见面、向老师提交资料、与亲戚沟通私事、和同事对接工作等,这个时候,太过放飞自我的头像似乎都不能完美维持我在各个线上社交场景的形象。
想想看,如果我用这个头像,会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是不是我英俊沉稳且帅气的形象瞬间崩坏了?还是说更高大威猛了?
头像这件事情,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关于网络头像的选择可能是个体视觉形象、生活状态或兴趣爱好的抽象、浓缩与部分再现,也可能是对自我形象的美化、丑化或隐喻。
只要将其限制在合适的定位与规划里,把握边界与平衡,就可以让自身与观者都处于舒适的状态之中,你与父母“头像那点小事儿”就不再是个事儿了。
承蒙厚爱
我是你们的画痨学长
不再穿优衣库的艺术家
美术生监视器
副业唠家常
End
「往期文章 」
像乌合麒麟这样的大触,作品也是这样画出来的......
为什么有的人越勤奋、越努力,却越平庸?
别再问「高级灰」是不是很low,low的可能是你
扫码添加学长微信
获取更多艺考信息
你的学长
点分享
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