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有风格吗?赶紧收藏了!

美术高考学长
2021-8-22 11:26:52 文/朱赫然 图/刘心远
曾经也有梦想,后来太忙就忘了
——网易云《Too Much to Dream》热评
什么叫风格?
风格是在熟练掌握基本理论、技法和表现形式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理解和思考形成的一种高度总结和浓缩的方法论。
很多美术生尤其是初学者,在刚刚接触美术基础知识和技法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强调所谓的风格,其实这是两种不健康的心态导致的。
一种是因为盲目崇拜,比如出于对某位画师或老师的喜爱,一味追捧范本和视频中的作品,并且还在自己绘画过程中去模仿和学习。
另一种是自我麻痹,说白了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水平烂,以“画风独特”为挡箭牌,美其名曰为:毕竟自己是艺术生嘛,不带点艺术特质怎么在圈里混?
当然,这中间也难免会有一些朋友或者老师在一旁煽风点火,混淆视听,但我们自己得心里有数。
这里以我自己为例,我的头像画风也挺独特的:
这是一个系列头像还有其他单体:
身边的朋友都说我的头像特别像我本人,这些头像是在一个共同的标准下进行的改变,比如豌豆脸;但是保留了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特征(比如发型和衣服)。
有没有发现,虽然都是豌豆脸和漫画的表现形式,但是我们一眼就能认出这些头像分别是谁(不认识的可以退出群聊了)。
这就是因为这组头像在设计的时候的就明确了一个共同点:豌豆脸、豆豆眼,而其他的五官和发型等尽可能在这个基本框架下去贴合人物原型。
这就是风格化。
比如我们日常中最常见的字体。
字如果单独拿出来的话,并不会那么的美观和工整,但是组合成句子就会显露节奏和韵味,这是因为写字者把每个字的不同笔画和偏旁都做了相同或者统一原则下的变形。
同样,当你能够把绘画最基本的理论和技法掌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独特的想法,去做一些变形。
画画说到底,就那么些东西:线条、颜色,只要你能把这些东西研究得“像你自己身上长出来的”,那么就可以随便折腾风格了。
比如说:百提不厌的画坛常青树——毕加索。
7岁学画,9岁就已经开始创作了。
《身穿黄衣的骑马小斗牛士》1890年
11岁时的素描作品长这样。
Profile of Human Rights, 1892
16岁时绘画技法和能力已经超越同时期大部分画家。
《科学与慈善》1897年
所以当他到达一个相对巅峰的程度时,就只能选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去突破自我和认识。
之后的风格大概就是这样了:
他之所以能够有这种风格上的演变和探索,是因为线条和色彩在他手里比他俩孩子都听话。
把这些最基础的东西做到如臂使指的程度,自然可以开拓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流派。
与之相对应的,也是网上广为流传的“我恨美术”系列:
这一系列风格也挺明显的,但是之所以不能称之为画风独特,是因为这些画缺少最基本的理论依据——也就是前面说过的变形逻辑,或者理论构架。
瞎画不能叫画风独特。
最主要的是“不好看”。
另外,不管是美术考试还是大众审美来说,从来没有把风格作为评判标准之说,所以对于美术初学者或者美术生来说,没有必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所谓的画风上。
那些在美术生圈子里流传的所谓“联考风格”不过是各地培训机构跟风高分卷,对各地方改卷老师的投其所好罢了。
实在谈不上画风之说。
承蒙厚爱
我是你们的画痨学长
不再穿优衣库的艺术家
美术生监视器
副业唠家常
End
「往期文章 」
@美术生,想混日子拿文凭?小心哪天日子把你们给混了!
美术生是很酷,有时酷得就要吃不上饭了。
高一、高二从头开始学习美术到底晚不晚?不投篮永远不会得分!
扫码添加学长微信
获取更多艺考信息
你的学长
点分享
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