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普教授的解剖课》:荷兰群像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天津零晨美术教育
2020-10-15 20:05:37 文/裴怡雨 图/林一鸣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1669),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
伦勃朗的明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明暗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的。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伦勃朗在荷兰绘画史,乃至全欧洲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
▲伦勃朗自画像
在17世纪,荷兰美术中的肖像画成了最繁荣的画种,伦勃朗即是当时最有影响的肖像画代表。《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是当时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伦勃朗画的团体肖像画之一。
作为团体肖像画,当时大多数作品也和如今常见的团体像照片一样,是平均排列的。而伦勃朗所创作的这幅肖像则与众不同,他将人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把所有被画者组织在特定的情节之中。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
画面上右侧那个主要人物,即是医学博士杜普教授,其余七人也都是真实的人物,不难发现这是一幅富有情节性的肖像画。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局部
从这幅画上,我们也看到了画家的构思能力:教授在讲述解剖原理与手术实践的方法,显得十分老练的样子,其余的则凝神察看,聆听老师的讲述。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局部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局部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局部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局部
光线是从左边射来的,正好落在尸体和所有人物的脸上,使人物的脸部被描绘得更正确传神。这种情节性肖像画不仅反映了荷兰新兴资产阶级对绘画的新要求,也展示出那个时代对于科学的探求精神。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局部
此外,为了满足订画者的愿望,伦勃朗把8个人的姓名写在一张纸上,让画上其中一个人拿在手里。在那个时代,被画者的姓名能留在画面上是最高要求,画家就作了这种巧妙的处理。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局部
不仅如此,画家还在右下角斜放着一本很大的解剖学讲义,这一道具从构图上看,也是画家精心构思的巧妙之处。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局部
这幅画创作于1632年,当时伦勃朗才刚满26岁,如今这幅画收藏在荷兰海牙毛里茨海斯美术馆中,《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也被认为是荷兰群像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