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人物专栏第三十六期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2021-7-25 05:19:00 文/李清雅 图/程婧馨
人物画像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 这句诗,出自邹韬奋笔下的《抗战三日刊》。
邹韬奋,原名恩润,笔名韬奋,是我国著名的记者和出版家。他于1895年11月5日生于福建永安。先后就读于福州工业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等。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股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在上海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御辱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1932年7月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的作者。
手笔如刀 血诛伪朝
在“九·一八事变”八天后,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对其进行了报道,并利用《生活周刊》的影响力,组织为前线抗日将士捐款。在这之后,邹韬奋从未停止过宣传抗日,他针对抗战的形势,屡屡批评国民党政府的妥协行为。他积极支持各地的爱国运动,并为十九路军等爱国志士筹集资金,奔走呼喊。
1936年11月,邹韬奋与沈钧儒等六人因“救国会”案入狱,史称"七君子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大力声援下,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在1937年7月31日将包括邹韬奋在内的“七君子”释放出狱。
抗战三日刊
同年8月,邹韬奋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年底赴武汉。1938年6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7月将《抗战》与《全民》合并,出版《全民抗战》三日刊。“皖南事变”后出走香港,5月在香港复刊《大众生活》。1942年11月经上海赴苏中、苏北考察。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病逝。弥留之际,邹韬奋口授遗嘱,郑重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
1944年9月,中共中央接受其在遗嘱中的申请,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员。中共给予邹韬奋极高规格的评价,毛泽东本人亲笔题词命名“邹韬奋精神”——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注:本文部分图片、文字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甜酱精选
(直接点击以下关键词)
—精彩视频—
2017毕业典礼|珠江版《成都》|肆月快闪
—大国工匠—
古法技艺|中联制造|两把刀|国家博物馆
—珠江视角—
拒绝诈骗|珠江新变化|跟着《人民的名义》学英语
—优秀专题—
请多指教|你,彷徨吗?|珠江一线牵|实习基地
—马季杯相声展演—
马季|“马季杯”新闻发布会|“马季杯”圆满结束|大学生
图文|胡金杨
排版|胡金杨
审核|校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