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犯错后的正确对待方式

太原名塾教育
2020-11-13 00:44:22 文/孙浩楠 图/贾晓红
一位同事跟我说,她有很厉害的强迫症,每一次出门之前一定要不断确认屋里的煤气有没有关掉,有时候出差在外面还常常忽然从梦中惊醒,之后打电话给物业公司,让他们帮着确认煤气。
她跟我说:
小的时候,家里还烧蜂窝煤,我每次晚上睡觉前必须换下新煤球,之后把火封上,以确保隔天早上起来炉子里还有火。我妈妈让我负责管理这个事儿,而我基本上每次都忘,我是不是天生就是个记性差大的人?
我便问:
你的家人是怎么对待这件事儿的?
她回答:
通常是骂一通或打一顿,多差劲的话都骂过,说我不长记性,就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每天就明白吃,在家里就是个废物!长此以往,我自己都信任了。对,其实我是一个记性差的人,是一个废物,什么事情都做不到,也许我的存在是一个错误。
我抱了抱她,跟她说:
之后你得提醒自身,你只不过犯了一个错误,你自身并不是个错误。人人都会犯错,犯错误是能够被谅解的,过去家人不谅解你,但是现在你还可以尝试谅解自身。
犯错是能够被谅解的,不晓得多少人要历经大半生才能够了解这番话,甚至于穷极一生都不能明白,终究带着深切的愧疚与负担而去。
是因为他们成长过程便是这样在批判与斥责之中成长的。
你犯了一个错误,就代表着你不懂事、不长记性、不聪敏、逃避责任,代表着你是逆反的、愚笨的、无用的、无法被信任的。
然后,这类的标识内化到你的心底,使你认为自身的出现就是一个错误。这样的情境,甚至每天都在日常生活中发生。
小朋友的错误对父母而言意味着什么?
不乖、不懂事、笨、坏、软弱无能、不成器……
当小朋友并没有做到父母的期望值时,父母的重压与苦恼飙升,一瞬间失去理智,惯性地用责罚的方式对待小朋友,但愿他们能引以为戒,下次主动变好。
但是,大家却忘记了两件十分关键的事情:
一要告诉小朋友“没关系”;
二是告诉小朋友“怎么做”。
唯有让小朋友明白他可以被谅解,他才不会纠结于错误,反而是向前走;只有带给小朋友合理的指引和帮助,他才能从当中获得经验,明白下一次应该怎么做。
谅解孩子与协助孩子,是做父母最基础的要求,却往往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苛责与批判,是家长最不应该做的事,大家却不以为意。
实际上换个视角来讲,你就会察觉,其实每一个错误也是一次蜕变的可能。
经常打架的孩子,父母能够协助他从当中了解怎么来与人相互合作,如何处理分歧;喜欢拆玩具的孩子,家长也可以培育他擅于研究的方式,让他学着怎么来旧物利用,而不是毁坏物品;数学不好的孩子,父母也要让她学着自我接纳,发现其他领域的优势,也许今后她是一个内心沉静又勇敢的女孩。
重点在于家长用怎么来的观念与方式去直面孩子的错误。打压与指责只能让孩子把精力转移到怎么才能承担与逃避责任处罚和责备上来,而家长的正确理解、认可与帮助,却能让孩子体会被原谅的放松,进而能够专注于错误原本,学习到解决困难的方式。
假如一个孩子犯了错,无意间搞坏一件物品,让人受了伤,没能把控好负面情绪打到其他人……
父母能跟他说:没关系,我明白你不是有意的,让我看看我可以怎么来帮你?
我相信,孩子肯定会勇于直面错误,勇于接纳考验,并在一次次的错误中学习到珍贵的人生经验与技能。
正面管教工具——认识错误
回想到儿时的经历,每每犯了错误,将要应对父母时的感受都是惶恐、担忧、畏惧,是因为等来的大多数是责怪、批评、处罚,甚至于还会有羞辱。
家长或者老师可能从来没想过,自己当时“激励”孩子的那些话,怎么会给孩子造成那么深刻的负面影响。
首先,家长应该用同情与和善去回应孩子所犯下的错误,而不是羞辱、抱怨或批评。
其次,在合适的时候,家长能够使用启发式问题,协助孩子探索错误的后果,比如:你觉得大家从当中得到了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用的是“大家”而不是“你”,这样的说法能让孩子感觉家长和他站在一起,会和他一起直面问题。
最后,家长能够选择一个时间,邀请家里的每个人分享自己当天所犯的错误,以及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样,孩子就没能心理负担,能够真正学着直面自己的不完美,学着微笑着面对错误,并从当中了解。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太原名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