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秋!赏月的同时,把这些知识讲给孩子吧!

陕西省教育厅
2021-9-22 11:54:03 文/卢悦 图/韩冬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正是一年中最有诗意的时节
今年中秋节你带孩子都做了什么呢?
除了我们熟知的赏月、吃月饼,
关于中秋的起源和习俗你都知道吗?
中秋起源
“中秋”,又称“月夕”
最早见于《周礼》
早在春秋时代
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逐步传到民间
《唐书·太宗记》载
“八月十五中秋节”
到唐朝初期
中秋成为固定节日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
到明清时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节日之一
也是仅次于春节的
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
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传说
许多孩子肯定都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中秋节,家长可以给孩子讲点不一样的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后羿射日后,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包成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不料这一幕被小人蓬蒙看见,趁后羿外出狩猎,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药奔月。
后羿归来后,只能仰望夜空,对着月中身影呼唤爱妻,并摆上香案、放上果品,遥祭嫦娥。就这样,中秋节这天祭拜月亮的习俗世代相传。
吴刚伐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汉朝西河人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砍伐桂树。
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几千年来,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李白有诗云,“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玉兔捣药玉兔捣药,道教掌故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
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习俗
吃月饼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
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祭月、赏月
祭月赏月是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如今,赏月成为中秋佳节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与家人朋友一道,坐而望月,享受秋天的凉爽,寄托团圆的期望。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杯桂花蜜酒,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人喜爱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不少爱情佳话。
玩花灯
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孩子们中秋节很喜欢制作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将柚子南瓜或桔子的瓤掏去,刻出简单图案,内点蜡烛即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看完这些有趣的小知识
再来看看古人笔下的
中秋佳节——
月下美景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唐代〕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一次就浣洗了整个尘世,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一派开阔之象。
中秋登楼望月
〔宋代〕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银子般泛着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修治,桂树枝恐怕会撑破月亮。
思念满怀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来源 |综合自国务院客户端、中国新闻网、微言教育、中国教育报等。
为陕西教育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