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教育学院流动植物观察站上“新”了

上海思博
2021-11-13 13:17:49 文/陆晓莉 图/马子涵
人文与教育学院
流动植物观察站
上“新”了
水稻、南瓜,玉米、丝瓜、红薯、蒜头、干辣椒、柿子、灯笼果、火棘果、菊花、秋荷、喷泉草、小盼草、芦苇、枸杞子、松果……随着秋的到来,人文与教育学院实训室这间“流动植物观察站”已然应季节换上了“新装”。
“自然不会说话,却时时教导着我们”、“这就是海棠果呀”、“大自然真美啊”、“这些植物正是同学们绘本创作的好素材哟”、“我可以将水稻播种和收割的动作融入我的舞蹈教学”……师生的身影流连在流动植物观察站间,一道道好奇的问题,一句句惊奇的感叹,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思考正在这间秋日的观察室里发生着。
“一半稻菽千重浪,
一半丰收满野忙;
一半飘扬桂花香,
一半炽热暖心房。”
学前2110高本班余宜同学
饶有兴趣的作诗一首。
流动植物观察站主要建设者曾军老师介绍,本次观察站以“秋收的喜悦”为主题,根据季节特色和专业课程建设要求,选取了“稻”、“瓜”、“果”、“花”、“种”、“草”类植物,进行了精心的环境创设,每样植物背后都有着不小的学问和故事。细细观察,这里不止有自然的植物,还有师生创作的绘本故事、石头画,植物标本,小小观察室的方寸之间,秋色宜人,硕果累累,尽显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情趣美和智慧。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展示的植物都是在曾老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在周边乡村、校园里募集、采摘、清洗、剪插的。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撒进树梢小小的鸟窝,里面的小鸟已经不见了,它们都去哪儿了呢?夕阳西下,夜幕来临,不见影踪的小鸟回来了,它又带回来什么呢……”不得不提的是,本次流动植物观察站精心布置了“鸟巢”的教学场景,粗细刚好的树枝上错落放置着形状大小各异的数个鸟窝,这些鸟窝都是散落在校园的树林里,被老师和同学们发现并捡了回来,进行课堂观察和欣赏,编织想象鸟巢背后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什么要建
流动植物观察站
人文与教育学院“流动植物观察站”的建立基于两个初衷,一是对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是学前教育事业始终坚守的使命。“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这是“活教育”的重要观点。在现今的幼儿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帮助儿童与大自然重新建立起深度有效的联系、链接,让孩子们重回自然,达到更深层次的生命教育,让生命在自然中得到滋养而更有力量、更灵动,而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和课程建设理念也应反映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内涵建设中。二是充分挖掘观察站中的审美教育、劳动教育、情趣教育的元素,探索建设校本课程和特色实践活动,通过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呵护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劳动的习惯,培养对生活的情趣和热爱。
怎么建
流动植物观察站
学前教育专业主任吕梦思介绍,流动植物观察站建设是与学前教育专业内涵建设相匹配的,是幼儿教育领域内极少数聚焦于植物的观察站资源,是具有思博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项目建设。流动植物观察站的特色在于“流动”,它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随季节流动。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化,展示的植物种类和形态也会定期调整,让观察站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和魅力。二是随课程流动。植物流动观察站建立之后,学院鼓励专业老师积极思考、勇于创新,通过联合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共同开发了多个与植物相关的课程内容;三是随园·校流动。为了扩大植物流动观察站的影响力,同时加深园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院也多次通过专业教学与实践活动,把植物“带出去”,把活动“请进来”。
大自然会在孩子的基因里写入博爱、浪漫与热情,让孩子有无穷的生命力以及无限的想象力。作为幼儿教师,就需要具备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能力。人文与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刘毅表示,学院建设植物流动观察站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大自然引进课堂,丰富课堂,把美育、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建设具有专业特点的特色课程。流动植物观察站既是符合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和教育理念,是专业教学的一个生动补充,也是推动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有力的尝试。
接下来,围绕流动植物观察站,学院将积极开发活页教材和教学设计,邀请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来校共同开发园本课程,开展现场教学。同时把流动植物观察站的植物带去幼儿园,组织学生送教上门,让流动植物观察站真正“流动”起来,为专业内涵建设注入活力。让我们一起静观这个充满情趣的流动植物观察站是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大放光彩吧!
图文来源:学生处
视频制作:学生记者团高中文
投稿邮箱shsipo@shsipo.com
邮件请以“姓名+专业+联系方式”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