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妈育儿指南④ | 0-6岁,“吃好”是个大难题?快听专家说!

上海教育
2021-7-22 12:59:00 文/裴怡雨 图/梁勇
来源:上海新闻广播
婴幼儿是“最柔软的群体”,“幼有善育”事关千家万户和城市未来。
推动“学龄前儿童善育工程”这一民心工程持续升级,打通科学育儿指导的“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为了帮助家长们解决心中的疑问,《幼有善育 育之有道》全新上线。本期关注0-6岁,如何“吃好”,一起来看。
0-6岁
基本完成大脑发育
营养均衡打下基础
吃,不仅关系健康
更是“计划、选择、自律”的开始
调查显示
九成以上的中国父母
正在苦恼怎么吃、吃什么?
儿童营养,有哪些困惑?
母乳喂养,越久越好?听专家说
一般情况下,希望家长至少能保证孩子六个月的纯母乳喂养时间。孩子一周岁后,如果没有出现对牛奶蛋白质过敏、乳糖不耐的情况,可以尝试在母乳和配方奶粉之外,接触鲜奶、酸奶等奶制品,使其能够更好地过渡到辅食食谱中。
断奶较晚的孩子可能对母亲产生过度依恋。不用担心,上了托儿所或幼儿园后,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可以让孩子转移对母乳的注意力。
断奶期间,家长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常温奶或冷藏鲜奶过渡。常温奶富含优质蛋白质,而冷链运输的巴氏消毒奶虽然保质期短,但能保留一些水溶性维生素和活性免疫球蛋白。选择牛奶,不用迷信大牌,本地的新鲜牛奶就值得信赖。
详情请点击收看视频
宝宝缺钙,大吃补药?听专家说
如果是足月生下的宝宝,三四个月到两周岁期间,可以常规补充鱼肝油,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如果是早产或多胎宝宝,可以在出生后即服用鱼肝油。
至于钙剂、锌剂、铁剂,不能盲目服用,一般是经诊断出现缺乏症状后,才需要使用。
事实上,托儿所和幼儿园给孩子吃的食物中,就富含各种营养元素,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菜市场采购的最常见食物。
其实,家长判断孩子要不要补,不在于孩子吃多少、吃多贵,而是看体格是否达标。只要孩子体格达标,就不用太计较吃多吃少,家长在喂食方面也会减少很多焦虑。
详情请点击收看视频
偏食挑食,就长不好?听专家说
从生理上来说,孩子挑食或习惯于含饭,是口腔敏感度没有跟上。8-12月龄是形成口腔敏感度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吃过于细软的食物,孩子就可能在幼儿阶段和学龄前出现明显的挑食、偏食,特别是不能接受粗纤维食物。建议家长先从肥肉较多的粉蒸肉、东坡肉做起,然后再慢慢过渡到瘦肉较多的红烧肉,宝宝的接受度也慢慢变高。
让宝宝爱上吃饭,可以学习幼儿园老师的智慧。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把食物编成故事,或者比喻成美好的食物。像番茄蛋汤,是“穿着裙子的小花雨伞”。像米饭,就是一块块小云朵。还可以配合游戏、音乐来引发孩子对下一顿饭的兴趣。
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去菜场选择自己想吃的菜,带孩子一起做饭,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总之让孩子参与到吃饭这件事中来,而不是把吃饭当做任务来完成。
另外,家长可以这样转变思路:没有什么食物是非它不可,都能在膳食宝塔中找到替代品;每个人都有喜欢和讨厌的食物,孩子偏食很正常;并非孩子不爱吃饭,可能是食物太清淡了;饭量要略低于孩子的实际饭量,孩子吃完后会有成就感;很多时候孩子挑食偏食纯粹是想说“NO”,可以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有做主的心理满足感。
详情请点击收看视频
在家在园,两副面孔?听专家说
孩子有“两副面孔”,说明TA的智商很棒,懂得在不同场域察言观色,并获得最佳表现。在幼儿园,老师是权威,孩子愿意服从;同学是参照系,一起进食形成良性竞争;吃得快、吃得好能获得表扬,孩子心理上会产生成就感,所以,孩子往往在幼儿园表现更好。
家长不妨学学老师的教育智慧。一是会搭配,胖的孩子和瘦的孩子坐在一起吃,相互鼓励,互相督促。二是讲仪式感,饭前讲讲食物的故事,让孩子向往今天吃的食物;开饭了要认真洗手,安静进餐;大孩子还可以帮老师发饭菜。三是品种多,但每一种的量不必太大。四是有奖励,先吃完的孩子可以去户外午休,享受好好吃饭带来的持续性快乐。久而久之,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就会很积极。
此外,孩子在家吃饭表现不如在幼儿园,还可能跟作息有关。早晨刚起床就要进食,孩子没食欲。建议每餐之间间隔4小时,中间加一些运动,让孩子有饥饿感。
还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全家人的吃饭活动中,并发挥他的作用。比如让孩子给每个家庭成员的用餐表现打分,是否光盘?是否玩手机?这些小评比让孩子有参与感的同时,也渐渐学会自我约束。将来孩子的自我控制、组织计划能力,就是从吃饭这件小事培养起的。
详情请点击收看视频
添加辅食,正确姿势?听专家说
0-6月龄,以乳制品喂养为主,推荐纯母乳喂养。
6-24月龄是辅食添加的重要过程,其中:6-8月龄慢慢从液体乳制品过渡到半固体或者固体食物;8-12月龄是口腔敏感度形成的关键时期,辅食的量和品类都需要上升,但暂时不加粗粮,12月龄时辅食要占到一天总摄入量的一半以上;12-24月龄可以开始添加盐、糖等调味品,但忌辛辣刺激。
24月龄,也就是2周岁以后,孩子和成人饮食接轨,可以同桌吃饭。其中,2-3岁可以吃较大的丝、丁、片;3岁以后逐渐吃带骨带刺的食物;中班以后可以吃带壳的虾,并让孩子学会动手剥壳。
如果1-2周岁之间,辅食过于细软,会导致孩子在3-6岁期间出现不肯咀嚼食物、含食、口齿不清的情况,这都于孩子口腔肌肉、发声器官未得到很好训练有关。
添加辅食,是宝宝面对的第一次断舍离,因为这意味着他要慢慢断奶了。所以,出现正面或负面情绪都很正常,家长一定要摆正心态,不冒进、不迟疑,让孩子在吃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详情请点击收看视频
资深专家团携手“指路”,打通“幼有善育”最后一公里,帮助家长跨过误区、躲开雷区,赋能家庭,助力成长一起呵护最柔软的群体。
陈津津
上海市儿童医院儿保科行政主任
曾云皓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副所长
张爱莲
紫薇实验幼儿园园长
“幼有善育 育之有道”线下对话活动
您还可以通过
“上海教育”微信公众号、育之有道APP等
多渠道了解相关内容
参与互动
幼有善育
育之有道
我们一起守护
编辑:张奥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