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巡礼 | 人文学院

东华大学本科生招生
2021-1-28 22:18:43 文/王子轩 图/李浩宇
◆ ◆ ◆◆
院系巡礼 | 人文学院
WELCOME
◆ ◆ ◆◆
01.学院发展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于1999年,其前身为社会科学部。
学院目前拥有纺织科技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个,科学技术史、中国史、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4个,公共管理硕士(MPA)、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点2个,在校研究生约265名、本科生近1000名。
02.专业概况
本科专业方向分别为:法学、行政管理、传播学(含卓越时尚传播)、公共关系学、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五个专业
03.教学资源
学院拥有与各专业培养相适应的专业化、现代化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包括融虚拟实景于一体的广播级演播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媒体制作室、采编播一体化实验系统和模拟法庭等。
学院拥有“东华大学时尚传播研究中心”、“时尚传播与上海市时尚都市建设研究中心”、“人文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城市形象研究所”、“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校级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史”等教学研究机构。
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与英国、美国、意大利、荷兰等多所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模式。
01
社会科学试验班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科学试验班系响应国家关于宽口径培养学生的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为中心,实行社会科学类大类招生与培养,以便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学习和认识后,有选择专业的机会。
目前该试验班涵盖人文学院内法学与行政管理两个专业,一年级时不分专业,选择各专业所共同交叉重合的基础课程进行教学,在二年级时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进行专业分流。
法学专业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原理,具有法治理念和法律思维,在全面掌握法学专业主要课程基础上,侧重于熟练掌握民商和经济领域,以及科技领域的各种法学知识,同时掌握金融、证券、期货、信托、房地产、投资、税务、贸易及融资租赁等经济领域相关知识,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性强、实践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等核心课程,以及法律英语、物权法、合同法、金融法(包括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期货法、信托法等)、税法、房地产法、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制度等选修课程。
实践环节
以学校教学计划中所安排的模拟法庭、认识实习、学年论文、专业调查、毕业实习等专业实践方式与学生课余自主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相结合,包括在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参观、协助,以及校外专家来校讲座等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专业特色
该专业的办学特色:
一是在全面夯实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专重于民商和经济领域,注重现代金融、投资与贸易等方面法律知识的培养;
二是在法学教学过程中穿插培养相关的金融、投资、贸易等经济知识;
三是在课程体系中安排适当的数学等课程,便于学生今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再跨专业升学至金融或会计等经管类专业,成为经济与法律复合型人才;
四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或安排学生参加国内或国际的模拟法庭、辩论赛等活动。
未来发展
该专业办学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1000多名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分布在各地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金融投资领域等,成为事业有成的法律专业人士、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以及企事业单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获得非常好的社会声誉和口碑。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司法机关、政府部门、律师事务所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可担任司法人员、律师,以及在银行、证券、保险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经营和管理工作,法学专业知识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自由、广阔和连续的上升空间。
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有: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一检察分院、浦东新区法院、嘉定区法院、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区公安局、上海市税务局、静安区人民政府、国浩律师集团、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有相当数量毕业生考入或申请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山东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以及美国乔治敦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国内外著名法学院校继续深造,读研率和升学率在全校文科专业中居于前列。
行政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行政管理学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领导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市政学、管理信息系统及电子政务概论、电子公共服务等。
实践环节
设有认识实习、专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等。
专业特色
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强调“四个重视”。一是重视课堂教学,确保全面系统学习专业理论,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注重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开展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重视教学实践,积极参与认识实习、专业调查和毕业实习,通过教学实习基地开展访问、调查、服务等活动,使学生熟悉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重视科研锻炼,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完成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四是重视现代科技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电子政务基础理论及开发、应用技能。
未来发展
毕业生适合国家各级机关、教学单位、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事业等单位。就业去向多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有:上海静安区人民政府、上海长宁区财政局、上海黄浦区人大、上海边防检查总站、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平安保险、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阿姆斯壮中国有限公司、喜利得(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普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
该专业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商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项目,互认学分,通过到英国3+1或2+2的学习方式,可同时获得东华大学和普利茅斯大学本科学位。除此之外,该专业与UCR(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签订了国际教育项目合作协议,用以支持该专业具备条件的优秀学生前往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公共政策学院进修,也能够推荐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硕士、博士项目以继续深造,切实为该专业学生拓宽了在更为广阔的国际平台上学习的渠道。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人文学院志愿者
人文学院二十周年庆典
02
新闻传播大类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现包含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三个本科专业,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一年级共同上新闻传播学大类平台课,二年级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分流专业。三个专业在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理念下突出各自的培养特色,在网络新媒体、时尚传播、企业传播与公关实务、媒体艺术与技术方面进行人才培养。2014年获批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在原有三个专业基础上,另行在传播学专业设立时尚传播方向的卓越新闻传播班。
传播学专业(时尚传播方向)
培养目标
该专业方向以时尚传播为人才培养特色,发挥东华大学地处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时尚前沿优势,以新闻传播学教育为主体,整合学校在时尚创意设计、时尚品牌与产业管理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全力打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以时尚传播为特色,既具有时尚艺术素质又拥有新闻传播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中国时尚传媒、时尚产业和上海国际化时尚大都市建设服务的特色精英传播人才。
主要课程
该专业整合校内外专家,时尚传媒、时尚品牌的名家学者、业界专家开设专业课程。课程包括:时尚美学、服饰文化、时尚摄影、时尚营销、时尚流行趋势、时尚评论与写作、时尚传播前沿、时尚创意产业、时尚品牌传播、时尚创意、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等。
实践环节
校内实践:利用学校融虚拟与实景为一体的高端演播厅、索贝系统的全台一体化采编实验室、新闻与时尚摄影实验室、网络编辑实验室等实验设施,开设时尚创意实践、时尚品牌工作坊、时尚杂志编辑与制作、时尚影像制作、时尚传播毕业展示、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课程。
校外实践:人民网上海频道、新华社上海分社、时尚集团、上海电视台星尚频道、荷兰国际广播电台五大媒体与该专业签订了卓越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共建协议,将深度参与教学和实践环节,从而为学生搭建了高层次的实习实践平台。
专业特色
该专业招生人数为20人,部分生源来自东华大学自主招生,其他生源面向包括传播大类学生在内的有志于从事时尚传播事业的全校新生,将组织专家通过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进行选拔。
该专业依托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东华大学时尚传播研究中心进行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如以新闻传播学为主体,与艺术学(特别是设计学)相结合,跨学科衍生出时尚创意、时尚审美、时尚文化的知识结构;与管理学相结合,跨学科衍生出时尚产业、时尚品牌传播等知识结构。复合型则是指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传播能力的复合,即传统媒体的采写编评能力与数字、网络媒体,社会化媒体的制作和传播能力的结合。而应用型则体现在培养学生时尚信息采编与评论等相关实践技能。
该专业人才培养致力于国际化视野,已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美国纽约电影学院,荷兰国际广播电台等海外高校与机构达成协议,为学生搭建包括3+1、2+2双学位、短期访学交流等国际合作与办学形式,以及与法国、意大利等时尚学院的合作交流培养项目。
未来发展
毕业生可进入时尚传媒行业工作,包括国内外时尚报刊、时尚杂志、电视台时尚频道与时尚栏目、时尚类网站等;其次可面向国内外服装、化妆品、珠宝等时尚品牌、奢侈品品牌,从事品牌策划、品牌管理、品牌营销传播的相关工作。
同时积极搭建渠道,鼓励毕业生前往海外高校攻读时尚传播相关方向的硕士学位。
传播学专业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基础新闻传播、新媒体传播等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时尚传媒、政府和企业的相关部门、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或其他社会组织机构从事信息采集与传播、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网络编辑与信息管理、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传播人才。
主要课程
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信息采写、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中外新闻传播史、传播学研究方法、网络传播实务、媒介经营管理、传播伦理与职业道德、影像传播、媒介融合概论、人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纪录片理论与实务、数字摄影、虚拟场景设计、影视编导、新媒体栏目策划与创意、社会化媒体、新闻编辑与出版、广告设计等。
实践环节
非线性编辑与制作(影视后期制作)、网络调查与策划、网络内容编辑、虚拟演播室实验、数字影像处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专业特色
该专业以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为培养特色。面向传媒,培养既拥有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传播技术手段和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传播人才;拥有先进的专业演播室、网络化的非线性编辑与多媒体设计室,可进行现代化的特色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传播技能,能设计、会制作、懂传播;同时,完备的师资队伍可培养学生拥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优良的自我修养和文化审美意识。
该专业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项目,互认学分,通过到美国、英国2+2或3+1的学习方式,可同时获得东华大学和国外高校的本科学位。
未来发展
毕业生可进入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主流媒体和新闻网站、门户网站等新媒体,时尚杂志和时尚频道等时尚媒体,广告、影视、文化传播等商业传播公司,政府、企业等宣传部门,以及教育、科研等机构,从事采访、编辑、策划、设计、制作、宣传、创意等信息传播工作。
毕业生尤其在网络新媒体和时尚传播领域具有独特的就业优势。可从事的职业有记者、多媒体编辑、广告设计和数码影像制作者、主持人、媒介经营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的宣传与文化管理人员等。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单位有中新社上海分社、上海报业集团、文汇报、上海电视台、齐鲁电视台等,或在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
公共关系学专业
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健全人格,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意创新精神,掌握新媒体与数字化传播环境下的公关调研、公关策划、公关写作、公关沟通以及公关管理等相关知识技能,能够在公共关系及相关领域从事调研、协调、传播、策划和管理等工作,能独立指导与管理组织内外关系与社会声誉的综合型、应用型公共关系人才。
主要课程
公共关系学、大数据公关、公关调查与评估、公关策划学、公关写作、公关语言学、危机公关综合实务、公关实务与案例分析、新闻发言人模拟训练、公关伦理学、公关专业英语、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学、整合营销传播、社会化媒体、公司专题片制作、影视编剧与创作等。
实践环节
主要设置课程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元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践包括公关调查与评估、公关实务与案例分析、新闻发言人模拟训练、数字影像处理实习等实践;
专业实践包括“东闻公关”工作室与公众号、校内外重大活动、全国公关大赛、全国广告大赛、上海市公关奖学金等实践;
专业毕业实习包括大四上学期毕业实习(1)与下学期毕业实习(2);毕业论文(设计)包括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实践。
专业特色
该专业创办于2001年,为国内首批、华东地区**公关本科专业。十余年来,专业秉承“全球化视野,本土化运作”的理念,关注国际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我国社会组织机构和行业市场,特别是新文科新技术对公共关系人才培养的崭新需求,不断充实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修炼与提升。
专业通过与爱德曼中国、博雅公关、哲基公关、东方卫视等知名国内外顶尖企业建立校外导师与实践基地,并同时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普利茅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构建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结的理论和实务平台,努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知识底蕴、良好的沟通传播能力、较强的创意策划与实施才能、受社会欢迎的高端公共关系专业人才。
未来发展
专业毕业生可在公关传播公司、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社会团体从事形象塑造、公众关系协调、信息传播管理、大中型活动策划执行工作。亦可在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体从事记者、编导、主持人等工作。
十余年来,该专业毕业生活跃在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国内外著名公关公司中,为上海和其他地区的公共关系传播事业贡献力量。
近年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有:北京电视台、美国亚什兰管理公司、友邦保险、中国移动(上海)、科勒集团、中国电信(上海)、锦江集团公司、上海家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集团、东方航空、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等。还有一些知名的公关传播与咨询公司,如奥美、伟达、博雅、爱德曼、蓝色光标、万博宣伟、海天网联、时空视点、嘉利、宣亚(博诚)智杰、易为、嘉利、万卓全球、信诺、海天网联、灵思、淳博、众为等。近年就业率近100%。
也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赴美国、英国、法国及韩国、日本继续攻读公共关系相关方向的研究生。
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面向互联网社会的媒体融合需求,紧跟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关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领域以及生产、服务等经济领域。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发展趋势,设置互动设计和数字影像两个方向,构建宽口径、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可从事互联网媒体知识可视化教学,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策划、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工作,能引领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艺术与设计基础课程、视觉传达设计原理、动画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视听语言、影视编导、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学、传播学、广告学、电脑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认知与交互设计、传播设计与应用、网站开发等。
实践环节
数字影像处理实习、电脑动画实习、综合项目开发(A)(B)(C),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其中,综合项目开发(A)(B)(C)是指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到三年级第二学期,分三个阶段,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结合全国设计大赛项目分别进行制作/执行、创意/设计、策划/协调等能力的训炼,多个项目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成果获全国和上海市大学生设计比赛一、二、三等奖。
专业特色
该专业创建于2000年,始终紧跟影视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关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领域,以及生产、服务等经济领域。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发展趋势,构建宽口径、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专业现设互动设计和数字影像两个方向。
该专业十分重视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创意与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拥有画室、电视演播室、音视频非线性编辑网络教室、多媒体设计室和动画机房,建立了包括腾讯上海公司、中国出版蓝桥创意产业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内的十余家校外实践基地,和《东华新闻》制作中心、校级大学生计算机创作竞赛基地、学生工作室等校内实践机构,鼓励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和开发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该专业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项目,互认学分,通过到英国3+1或2+2的学习方式,可同时获得东华大学和普利茅斯大学本科学位。
未来发展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对社会各方面影响的深化,尤其是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该专业将保持良好的就业前景。
毕业生能够在互联网行业、影视媒体与制作行业、广告设计行业、教育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行业、营销行业,以及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等,从事网站和APP产品的策划、设计、开发、营销,以及影视、动画、广告、游戏、多媒体内容的制片、编剧、导演、摄像、编辑、特效等工作。
依靠传播系优秀的培养大平台和该专业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的良好发展势头,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就业的知名单位有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大众点评、携程、优酷、百事通、上海电视台星尚频道、ICS上海国际频道、浙江卫视、山东电视台、中国电信(天翼视讯、中国电信学院)、平安银行、中国银行、上海银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等。
也有部分学生自主创业,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公司。
近几年来,有多名学生赴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及我国香港地区深造,也有学生直接保送或考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攻读研究生。
人文学院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法学专业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62375078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行政管理专业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62375692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传播学专业(含时尚传播方向)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62371192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公共关系学专业
咨询电话:021-62376897/62377026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
咨询电话:021-62376897/62377076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东华大学本科招生办融媒体中心
内容来源: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照片来源:DHU人文青年
排版:华玉琪
图片:陈 露
审核:雷沉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