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湖文苑 | “学党史 读好书” 专栏:《邓小平传》

菏泽职业学院
2021-8-22 23:09:26 文/冉悦心 图/黄欣怡
▲
点击蓝字关注,我在菏职等你
“学党史 读好书”专栏
《邓小平传》
理查德.伊文思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推荐人:盛红娟
今天是邓小平诞辰117周年,给大家推荐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的《邓小平》传。
为了写这部书,伊文思呕心沥血30年。
伊文思算得上一位“中国通”,一生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他三度赴华任职,前后在中国生活了8年,与邓小平有过数次面对面接触,还直接参与了香港问题谈判。多年来,他有很多机会目睹邓小平的不同侧面,不论是在北京,在伦敦,还是在日内瓦,在巴黎,他始终关注着中国,关注着邓小平。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完成了邓小平的英文传记。
邓小平本名叫邓希贤,从事革命活动后才改名为邓小平。他出生于四川广安县农村,这里山川密布,景色壮美。邓家家境殷实,遇到好年景,一年可收获10吨谷物。邓小平的父亲为人豁达,热心地方公益,在当地颇有影响。在家里,他严厉而又温厚,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但当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也能倾听他们的辩解。邓小平在气质和性格上继承了父亲的大部分优点: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
邓小平在旧式私塾里接受了启蒙教育,然后考上了县里的中学,成为寄宿生。儿时的邓小平聪明活泼,不管学啥总是一学就会。而且,他还极有主见,认定了的事情即使会受到惩罚,还是无所畏惧,照样去做。
邓文明读过几年私塾,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态度开明,算得上与时俱进。1920年9月,在父亲的支持下,邓小平坐船从重庆启程,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同行的近100名四川同学中,他年龄最小,只有16岁。后来,他和周恩来成为了最知名的勤工俭学学生,周恩来成为他革命道路的引路人。60年后,邓小平对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说,他一直把周恩来视为兄长。在以后漫长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练就了和周恩来相似的个性。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表和气,内心钢铁。
邓小平在法国呆了5年。刚到法国时,他是个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渴望学到有用的工业技术,急于找到中国实行工业化的途径。但是,出国后的情况比预想的要糟糕,不久他们就失去了最初的资助,必须自食其力才能生存。除了学习,邓小平和同学们还必须到工厂当临时工。他们住在工厂的宿舍或廉价的旅馆里,薪酬很低,也没有学到期待中的技术。就是在这种贫困和不安定的环境中,邓小平开始投身政治活动。他结识了赵世炎、周恩来等一批思想先进、能力出众、忧国忧民的中国留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职业革命者。当时,邓小平负责旅欧共青团支部的刊物《赤光》的油印工作,还赢得了一个“油印博士”的雅号。他刻写的很多文章都被保留了下来,那些字迹一看就是邓小平的,同他的个性一样,保持着清晰、有力的特点。从年轻时起,邓小平就具备了坚定与自信的个性,百折不挠,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行动主张。
在法国的岁月对邓小平一生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这段经历形成了他的国际观。在以后的整个政治生涯中,特别是他担任国家领导人的年代,他对外国人以及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都抱有极大的兴趣。他认为,世界不能忽视中国,中国也不能忽视世界;如果中国不向世界学习,就不能得到快速发展。
离开法国后,邓小平被选派去苏联接受训练,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的同学里,有中共党员,也有国民党党员,还有少数国民党领袖的子弟。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冯玉祥将军的女儿冯弗能,都是邓小平的同学。在同学们印象里,邓小平性格爽朗,革命经验丰富,富有组织能力和表达才能。闲暇时,他还常给同学们讲述在法国那些惊心动魄的经历。
1927年2月,邓小平从苏联回国,辗转到达西安,在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做政治工作。随着革命形势的严峻,邓小平一直身处险境。出于安全考虑,他把原来的名字邓希贤改为邓小平。后来邓小平曾说过,自己运气特别好,打仗没受过伤,做地下工作没被捕过。十年动乱中,很多老革命因为被捕过,就成了“历史问题”而被质疑。邓小平的“幸运”使他躲过了这一关,很难被加上“叛徒”之类的罪名,也很难被彻底打倒。
邓小平的性格坚韧顽强,这使他在面对逆境时,能够承受巨大压力而不动摇自己的信念。1933年初,中央苏区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党内斗争,邓小平成为这场运动被批判的头号目标。他的枪支被解除,职务被撤销,还受到“严重警告”处分。他虽然被迫写了自我批评的声明,但在原则问题上没有丝毫让步,坚决拒绝强加给他的一些不实之词。
还是这种坚强的意志,帮助邓小平走过了十年动乱里最难熬的岁月。“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就被打倒批斗,然后又被赶出住宅,软禁到一栋小房子里,子女也被赶出家门。他被撤销了一切职务,仅保留了普通党员身份。不久他又听到一个更坏的消息,在北大物理系读书的长子邓朴方被红卫兵折磨时,从楼顶上跳下来,摔伤致残,腰部以下完全瘫痪。对一个父亲而言,这样的打击可想而知。被软禁两年之后,邓小平被发配到了江西。庆幸的是,在周恩来的干预和保护下,邓小平没有被赶到更偏僻的山区,而是留在了南昌近郊,在一家农机修理厂劳动改造。
流放的日子持续了6年,但是邓小平始终很自信,坚信自己还能出来工作。他把自己的藏书带到了江西,劳动之余,每日手不释卷。后来回到北京后,他发表的讲话里,充满了对中国与外国历史的精辟见解,正是受益于他长时间的大量阅读。
尽管远离了北京,但邓小平始终没有放弃与党中央,与毛主席的联系。他多次写信给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汇报自己在江西的劳动生活情况,表达希望出来工作的愿望。1971年秋天之后,他更是提笔直接给毛主席写信,再次请求到北京去工作。邓小平的努力和诚恳获得了毛泽东的支持和周恩来的帮助,1973年2月,他离开江西回到北京,并很快恢复了工作。
但是磨难并没有就此结束,周恩来去世后,72岁的邓小平又一次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但是,这次他已全力做好了迎接新的政治风暴的准备。一年后,他再次从失势中站起来,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复出。
邓小平一生从未被失败打倒,固然得益于他坚强果敢、临危不惧的个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有个不断给予他帮助与支持的妻子。
1939年初秋,邓小平和妻子卓琳在延安相识,那年卓琳刚满23岁。她来自云南,父亲是著名的火腿大王,她是云南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才女。卢沟桥事变后,她和当时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奔赴延安。婚后卓琳相夫教子,甘愿退居幕后,当了一辈子贤内助,与邓小平携手走过58个春秋。
艰难岁月,更显出夫妻间的情深意切。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时,他们的工资被停发,生活十分困难。邓小平降低了生活标准,喝最便宜的酒,烟也少抽一半。为节省费用,他们吃饭以素食为主,还自己动手做豆瓣酱。邓小平还在院子里开垦出了一块地,给周围的农民要了辣椒、茄子种子,自己种菜。卓琳学会了酿米酒,手艺不错,邓小平很爱喝。
邓小平对家人的感情很深,亲情也是邓小平的有力支柱。解放后,他最初在重庆工作时,就开始尽力照顾两个妹妹还有她们的孩子。不久,又把从没见过面的继母夏伯根从乡下接到重庆。从重庆到北京,从北京到江西,然后又回到北京,她一直和邓小平一家生活在一起。直到2001年春,101岁高龄的夏伯根才安详辞世。
在江西生活时,卓琳身体很不好,只能干些扫地、擦桌之类的轻活。继母夏伯根负责做饭,年逾六旬的邓小平就算是家里的壮劳力了,劈柴、砸煤、拖地板等重活都是由他承担。煤块很大,要一块一块砸碎才能塞进炉子里。柴火都是大粗木头,劈柴是力气活。遇到天热,自来水上不来,他还得从楼下往楼上提水。卓琳有时卧床,邓小平就亲自给老伴端茶送水,还洗衣服,洗被子,洗床单,无所不能。三位老人互相照顾,相依为命。后来瘫痪的大儿子邓朴方也被送到江西,这又是一副沉重的担子,但邓小平没有回避责任,和妻子、继母一起尽心照顾儿子。
善于思考、不尚空谈是邓小平的另一个性格特点。他素来寡言,不喜滔滔不绝,是语言极简主义的代表。女儿毛毛曾问起他在长征时的经历,邓小平的回答是极为平常的三个字:跟着走。刘邓大军威名赫赫,邓小平也只用俩字评价:合格。1973年2月回到北京,毛泽东问他在江西这些年是怎么过的,他的回答也只有简单的俩字:等待。他从来不愿多说自己,更拒绝写回忆录。他对外国客人进行自我介绍也十分简洁:我是一个军人,我真正的专业是打仗。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就这样被他用一句话轻轻带过。
81岁时,有外国人向他请教长寿秘诀,他笑眯眯地回答:乐观主义。还进一步说明:天塌下来不要紧,有高个子顶着。西方媒体称他是“打不到的小个子”,率直的调侃里带着由衷敬意。
跟我们这些普通的金庸迷一样,伟人也喜欢读金庸,邓小平大概是内地最早阅读金庸小说的人,70年代就托人从境外买回一套金庸小说。1981年他见到金庸时,幽默地说,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喽。并说,金庸小说的主角大多历经磨难才成大事,这是人生规律。
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当代中国人的命运。
“学党史 读好书”专栏征稿
万花湖文苑“学党史 读好书”专栏面向全体师生征集暑期推荐书单及读书感悟、读书笔记相关稿件,要求有真情实感,文字简洁通畅,并提供推荐书籍的照片或书影、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
暑假期间,相关稿件择优发布在学院微信平台,开学后对稿件进行评选,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品。
教师投稿请写明系部、科室、职务、联系电话;学生投稿请写明系部、专业、班级、联系电话。文稿标明“学党史 读好书”字样,以附件形式发送至邮箱:hzzyxyxcb@163.com。
来源 |菏泽职业学院宣传统战部
投稿邮箱 | hzzyxyxcb@163.com
愿每一篇有价值的新闻
每一段有感触的文字每一张有深意的图片都会打动你
为你讲述菏职故事用新闻陪伴你在菏职的生活你的每一段旅程
学党史 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