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人生没有捷径,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济南明尔教育培训学校
2021-12-07 15:46:04 文/钟晟睿 图/贺诗琪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近日这篇情感真挚的《致谢》在网络走红,作者在文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
看完后令人热泪盈眶!
这段文字来自于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经多个网络平台转发后,引发网友共鸣。
近日,认证信息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普策划人”的用户,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论文“致谢”部分的图片。
讲述了作者逐步克服家庭贫困,历经亲人师长离别,凭靠努力完成学业,从四川南充仪陇走出大山战胜命运的经历,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
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转发上述消息,披露这篇致谢来自博士学位论文《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为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黄国平。
身陷井隅,却心向璀璨
黄国平“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
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但他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他在致谢中写道:“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让人感同身受!
贫穷让这个志气满腹的少年,一度陷入困境。
那些看似稀松平常的生活,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学习的苦,尚且苦中带甜,但生活的苦,却足以将他彻底打败。好好读书,是他反败为胜的唯一出路!
一个自小失去双亲庇佑,生活都难以勉强维持的少年,却极力想通过学习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荣誉感。委实令人心疼。感谢那一墙的荣誉带给他活下去的勇气。
我想身为普通人,任何一个困难都可能成为压垮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却没有压垮黄国平,他非凡的意志和逆流而上的勇气,让人感动钦佩之余,更多的是对这个青年的钦佩。
你的世界若无光,就把自己活成光
这个中科院博士的故事被知乎关注之后,有人问如何看待这篇感谢信?最高赞答案最前面的一句话感动了无数人,获得了一万点赞:他的世界本无光,他把自己活成了光。
我从黑暗来,奔向光明去。若有所成,若有贡献,便不负此生。他的世界是没有光的,但是他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这个中科院博士的信念就是,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最后还要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
他的感谢信写得很豁达,格局很大,即使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仍然怀着最朴素最简单的梦想,他想要用自己的光芒去帮助别人,照耀别人。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曾经听过一句话,在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在你看不清前面的时候,请尽量去发光发亮。
因为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然后一起发光发亮,这样可以抵御黑暗。
你以为黑暗的路上只有自己一个人摸索前行,可是当你燃起微弱光芒的那一刻,你就会看到整条路上踉踉跄跄的同行者。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精神,能够带我们穿透迷雾;总有一种光芒,能够像灯塔一样照亮前方。
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人生路上,会遇见很多挫折和磨难,只有历经挫折和磨难,迎难而上才能历练百折不挠的毅力和韧劲。这样的人才经得住风吹雨打。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孩子,读书或许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但努力读书一定是最好的出路。
不管你家境如何,都要心怀信念,无论你的境遇有多糟,都要坚持信仰。无惧无畏,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