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以喜欢的方式过暑假

济南京翰教育
2021-12-07 15:31:22 文/潘飞宇 图/邓宇
1
快乐学习是世界上最大的骗局
对于放假这件事,我儿子一向拥有极高的热情。看他拍手叫好,满眼放光的样子,我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想起去年的暑假,他左手可乐奶茶冰雪碧,右手炸鸡汉堡大薯条,成天悠哉悠哉地看动漫,过得好不惬意。
没有老师的压力催促,没有同学间的你追我赶,每天早上叫不起来,作业迟迟不想动, 浑浑噩噩地度过一天又一天。
虽然获得了短暂的满足,但却在这种快乐中,丧失了自制力和学习能力。懒得思考,懒得进步,让自己的未来,被这种快乐一点点偷走。
这些懈怠在那年的新学期被打回了原型,而那学期的考试、分数、排名,这些残酷的现实也给了孩子沉重一击。
难怪有人说,毁掉一个孩子,让他纵欲享乐。
所以,今年的暑假,一定不能放任孩子随心所欲地虚度。
有句话说:“如何看待毁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我却不以为然。
玩手机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垃圾快乐。千万不要让孩子沉迷玩手机的垃圾快乐当中。
垃圾快乐,就是能让人获得短期快感的事物。
心理学家亚当·阿尔特说:“游戏、八卦、直播等娱乐产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让人上瘾。”
研究表明,过度沉迷游戏,会有损大脑发育,进而让人的行为出现障碍。比如,同样的行为还有习惯性的赌博、购物、贪食症等。
一旦养成习惯,行为就不受控制。
垃圾快乐让人甘愿沦为碎片化娱乐的俘虏,让无节制的感官享受淹没自己。
孩子一旦尝到了垃圾快乐的甜头,就会上瘾,忍不住地想要更多,甚至会让意志迷失,忽略了本来应该做的事情。
而暑假时间长,更容易养成沉迷的习惯,更容易越陷越深。而在暑假结束后,孩子也更难摆脱垃圾快乐带来的影响。
“凡是让你爽的东西,日后也一定会让你痛苦。”
沉迷垃圾快乐,是毁掉成绩最快的方式。今天偷的懒,都将成为日后最深的遗憾。
黑龙江穆棱市,高三考生白宇鑫。
为了治愈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的母亲,立志要考上中国药科大学。
为了挤进梦想的独木桥,他每天只睡5个小时。
背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习题,摞满了书桌。
为了提神,咖啡、茶叶不管用了,就用自己最怕的辣椒挑战神经。
把自己辣得出汗,辣得大喘气,辣得清醒。
三个月冲刺,他吃了整整5斤朝天椒。
一位当老师的朋友说,疫情之后,班里学生的名次相当于一次大洗牌。
一些原本优秀的孩子,突然跳出前10开外。
而一些平时不太出色但踏实努力的孩子,竟然大幅度进步。
学习真的就像水上行舟。
孩子偷懒耍滑,顺流而下,看似也在前进。
却不知,那些拼命划桨的孩子,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悄无声息地超越你。
任何成绩的背后,都有无数人的扼腕叹息。
2
享乐主义是最上瘾的毒药
孩子小的时候,怕他受罪,给他吃好的、玩好的,住好的。
怕路途颠簸,长途困乏,能坐飞机绝不做火车,能开车绝不走路。
怕孩子适应不了太劳累的旅行,只挑选一些风景秀丽的小镇,海边或是发达城市的游乐场。
习惯了享受,孩子很难接受吃苦。
习惯了轻轻松松得到的快乐,孩子很难理解历尽艰辛之后的畅快与自足。
孩子没有看过深山里夜空,就永远体会不到繁星触手可及的震撼。
孩子没有经历过困难路上的未知与探索,就永远体会不到世外桃源的心动与向往。
旅行真正的意义,在于开阔视野、刷新认知、提高孩子未来行走人生的底气。
而只懂享受的旅行,会腐蚀孩子迎难而上的勇气,剥夺孩子苦中寻乐的人生领悟。
前几天,一个90后单亲奶爸,带四岁女儿骑行西藏的视频,震撼了700多万网友。
71天,4139公里。
一路风餐露宿,却尽享人文风情。
有这样的爸爸是幸运的,成为这样的孩子更是令人羡慕的。
用双眼见识过世界的多彩,懂得天地的广阔无限,才会有拥有宽广的视野和格局。
用双脚丈量过世界的每一寸滚烫,拥有拨天见日的切实体会,才会明白坚持和战胜困难的真正含义。
3
舍不得用孩子,是隐藏最深的捧杀
一位家长在知乎上发帖求助:
14岁孩子说,“我不要洗碗,因为这是很低贱的事情”,我该如何回应?
怜香惜子,是很多父母的惯有逻辑。
把孩子当作娇嫩的花朵,极尽呵护。
上学路上,帮孩子背书包。
回家后,水果、甜点亲自送到孩子手上,喂到孩子嘴里。
除了学习,孩子的一切琐事杂物都可以由父母代劳。
习惯了坐享其成,孩子失去了自己动手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自立的能力。
前几天,广州一个6岁小男孩帮妈妈打包卤菜的视频,火爆全网。
炎热的夏天,穿着背心的小男孩头发已被汗水打湿。
忙了一中午,刚吃进嘴里几根面条,顾客来了。
立刻把面条放一边,帮妈妈打包。
扣盖子,装袋,放筷子,递给顾客,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妈妈说,儿子放学写完作业就会主动来帮忙,在家也很勤快。
网友纷纷柠檬:
想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也曾在一次采访中讲到:
我的成功得益于母亲从小的家务教育。
我无法想象家务活都不会的人能懂做实验。
只管读书,从未做过家务的魏永康,13岁考上大学,17岁考上硕博连读。
“神童”光环,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劝退。
书读的再多,也逃不掉“高分低能”的命运。
只有让孩子扎根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明白责任担当,孩子才能真正自由飞翔。
越舍不得用孩子,孩子越没用。
害怕养废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
4
快乐教育是最大的骗局
一位清华教授曾愤慨道:“中国教育最大的骗局就是快乐教育、学历无用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这三个骗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国孩子的成长。”
而刚好,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暑假,就占据其中两项,快乐教育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孩子还小,应该让他开心快乐地成长。
“孩子嘛,就应该快乐地成长!”
父母不知道的是,这一句话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未来。
没有人生来就喜欢吃苦,喜欢安逸、享受是人的天性。
但恰恰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唯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
如果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没有哪一个孩子会主动选择吃苦,大部分孩子都想要舒舒服服成长。
一旦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当年一时爽,余生几多殇。
绝大部分释放天性,自由成长的孩子,当面临人生窘境的时候,都会回过头来抱怨人生,埋怨父母当时对自己的放养,不管不顾。
《家有儿女》中就有一集,刘星和小雨起“控诉”妈妈刘梅,说小时候没给自己报兴趣班培养特长,要不然他们有可能成为作家、音乐家和电影明星……
一直很尊重孩子的刘梅很委屈,说:“这可怪不了我,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刘星听完,立马表示反对:“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也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从小您就逼着我学呀......”
旁边的弟弟小雨更是点头表示赞同,俩兄弟一起批评妈妈:“失职、失职,简直太失职了。”
听完这哥俩的这番话,妈妈顿时语塞。寥寥几句话,却字字诛心。
我想作为妈妈的刘梅肯定是心里一肚子委屈,当父母简直太难了。
一方面大家都告诉你:别逼孩子啦,快乐教育最重要!一方面孩子埋怨你,我现在不成功,都怪你当初没逼我。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和刘梅一样,疼孩子爱孩子都来不及,怎么能狠下心去逼孩子。
但成人社会有一个潜规则:多学一样本事,少说一句求人的话。按照自己喜欢方式成长的孩子,身无技能护体,将来就会寸步难行。
但技多不压身的道理,谁都清楚,只是有些父母选择忽视,觉得孩子喜欢更为重要,到头来什么都不会的孩子反倒埋怨起父母。
世上最遗憾的四个字,莫过于“我本可以”。
有远见的老师都知道,只有狠心地管,孩子才能真正成器。
有远见的父母都明白,现在逼迫孩子,将来才不会留遗憾。
转载来源:男孩派、家长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