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唱《一棵松》--大艺与塞罕坝的不解之缘

大连艺术学院
2021-8-28 17:14:51 文/俞梓轩 图/黄瑶
2021年8月23日,盛夏时节,塞罕坝万亩林海满目苍翠。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作出的重要指示,让大艺人心生自豪,并深感使命有我,重任在肩!
塞罕坝,这个人们口中的“美丽的高岭之地”。从当年的“一棵松”变成了如今的万亩林海。诞生在那片土地上的动人精神,激荡着大连艺术学院师生的内心。
2019年,祖国母亲70华诞之际。大连艺术学院创作了以思政课为主题的原创音乐剧《追梦·青春》。在剧中的第三幕,讲述了当代大学生赵小帅在塞罕坝的寻根之旅,他不仅找寻到了自己亲人的一段尘封往事,也找寻到了激励他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塞罕坝精神。
大艺人在《追梦·青春》中,以真挚的情感,动人的旋律,感人的故事情节讲述塞罕坝的故事,并非偶然。这是学校长久以来坚持大思政+艺术教育+艺术实践的育人理念的必然选择,是学校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新形式丰硕成果。思政铸魂,立德树人,大爱情怀,守正创新的育人理念是大艺人奉行的教育情怀,而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崇高理想信念也早已深深地写进了每一名大艺学子的心间。
当《追梦·青春》的旋律回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当全省百余所高校,百万名青年学子通过观看《追梦·青春》共上一堂思政大课,当第三幕的主题曲《一棵松》被观众久久传唱,大艺人对塞罕坝精神的歌颂,对几代林场建设者的真挚情感,从辉煌舞台飞上云霄,越过山川河流,回荡在那片“美丽的高领”。
黄潇潇
戏剧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追梦·青春》将新时代塞罕坝精神融入其中,不仅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也是对优秀精神的传承,展现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在时代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使“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精神与教育工作相融合,凝聚起国家更好发展的新生力量。中国的未来是属于青年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是属于青年的。
马骏
音乐学院教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造林非朝夕之功,育人更是长久大计。弘扬塞罕坝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教书育人各环节,着力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塞罕坝精神对青年学生的言行举止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指导,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创新意识,建设专业化、制度化的人才队伍,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鄢红
音乐学院教师
我参演了剧中陈阿姨的角色,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她在回忆老书记不顾个人安危,站在暴风雪中喊出的那句“一棵松不能倒!”这一棵松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棵难得成活下来的树,他代表着造林人的决心,代表着植树造林的希望。从黄沙蔽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到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如今的一切美好景象,都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用大爱,用生命建造和守护的。这一片片林海鼓舞着我们现代青年人要坚持艰苦创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艰苦奋斗,始终牢记使命,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重任。
杨少泽
2018级音乐剧专业学生
我在《追梦·青春》中第三幕扮演护林员的角色,第三幕是讲赵小帅遇到创业项目危机然后到塞罕坝寻找奶奶所说的“一棵松”为故事展开的,赵小帅的爷爷用生命换来的一棵松,让赵小帅彻底的改变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也懂得了塞罕坝精神,参与第三幕后我也深切体会到了当时的那种没有被困难吓到,没有被难题束缚,而是凭着执着和钻研精神,战胜困难!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原到百万亩人工林海,几代塞罕坝人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
李媛媛
2018级舞蹈表演专业学生
作为一名舞蹈学生,我很有幸参与到原创音乐剧《追梦·青春》的演出当中,去用肢体语言为大家还原表演,在排练过程中,真听真看真感受,不仅仅是动作的传递,更是精神的表达,在舞蹈上真切体会到塞罕坝精神植根于140万亩的塞罕坝土地,几代“塞罕坝人”的奉献奋斗,弘扬塞罕坝精神让追梦中国更美丽!
通过塞罕坝的舞蹈,让我了解并感受到了塞罕坝的生机蓬勃,也觉得作为新一代年轻人要给自己树立乐于奉献的光荣和责任感,也了解到了塞罕坝人的不怕困难不惧风险的精神,我们要弘扬塞罕坝精神,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甘于奉献的政治本色。
为和平歌颂,为丝路精神起舞,为祖国歌唱,向英雄致敬,为党献礼!大连艺术学院8年7部原创大戏,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剧目创作突出思政主题,通过创排演一系列原创大剧,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入脑入心。在一次次登上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乃至国际舞台的同时,也彰显了大艺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理想信念。
往期回顾
报到!返校!必看!
来吧,展示!
直击!
策划:新闻中心
撰稿:甘竹溪
编辑:高新宇 安步清
审核:田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