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18门课入选2022年省优秀研究生课程!

浙江考研动态
2023/2/21
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加强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省教育厅认定369门课程为2022年立项建设省优秀研究生课程。我校共有18门课程入选名单。
《艺术人文教育系列讲座》课程负责人:杜卫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对象:艺术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同时向全校其他学科研究生开放)
课程性质:非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本课程是研究生审美与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由全国美育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杜卫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由浙江省一流A类学科——杭师大艺术学理论学科教师担任授课骨干,开设10讲艺术美育讲座,内容覆盖诗歌、礼仪、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电影、动漫等艺术门类,讲述重点是不同艺术媒介所产生的审美和人文经验,也就是形式经验与高级感性经验之间的关系。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负责人:巩子坤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授课对象: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学位研究生、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工具与设计;传统的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技术;创新的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技术;教师评价;国际数学教育评价介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可以达成以下课程目标: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掌握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与技术,进一步,掌握教育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这对开展数学教育定量研究提供了方法与技术,也对未来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提供了方法论。
《量子场论》课程负责人:侯红生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对象:物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量子场论是量子力学、狭义相对论和经典场论相结合的物理理论,广泛应用于粒子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的研究中。量子场论为描述多粒子系统,尤其是包含粒子产生和湮灭过程的系统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框架。本课程讲授量子场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量子场论知识进行微观物理过程的计算和分析的能力,为学生未来开展粒子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课程负责人:夏卫东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授课对象:中国史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学)学术学位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是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情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把握相应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规律,能够探究传统制度嬗变的惯性和内在因素,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音乐表演研究》课程负责人:余鑫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授课对象: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的表演实践,系统学习音乐表演理论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音乐表演的表现与力度、主体与风格、接受与评价,“历史表演、音乐分析与科学实证”研究范式等内容。本课程是对“音乐表演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理论总结和基本知识的高度概括,在引介国际学术前沿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建构音乐表演理论的研究思路,逐步打通从底层演奏(唱)技法直至顶层思辨之间的种种隔阂,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贯通,培养学生在专业理论与表演实践的相互融合中,提高音乐表演专业研究生的实践与科研能力。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应用性课程,需要掌握音乐作品分析、音乐表演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
《护理科研设计》课程负责人:陶月仙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对象: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本课程为护理研究生的必修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学习护理科研发展史、护理科研伦理、护理研究问题确立、文献检索和利用、科研设计要素及误差控制、科研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处理、课题申请书撰写和科研论文写作等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护理研究生掌握护理科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获取国际前沿护理研究动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发表科研成果,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为她们今后从事护理研究打下扎实的护理科研知识和技能基础。
《教育原理》课程负责人:严从根 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对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主体、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生活、时代发展与教育、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等内容,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兼具基础性、研究性和前沿性。该课程可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奠定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帮助学生获得观察教育问题的各种视角,习得分析教育问题的理性框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教育研究素养。本课程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育理论研究素养。
《材料与化工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负责人:李万梅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对象: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本课程为材料与化工硕士研究生必修专业核心课程。秉承“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构建“对分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夯实基础、提高技能和实践训练3个步骤循序渐进,通过一系列新颖教学形式的改革,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材料与化工类研究生获取国际前沿研究动态、跟踪最新研究成果、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和发表展示研究成果等,从而拓宽了学生学术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该课程学习为研究生提升国际交流能力、掌握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奠定基础,从而对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学定量研究》课程负责人:詹宏伟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授课对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术学位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语言学定量研究》从概然性的视角认识语言研究,讲授语言特征的可量化性、语言数据测量的基本方法和统计分析的基础;讲授词汇增幅率计算、词汇丰富度分析、词汇密度、形态复杂度、搭配强度、构式联结力等算法,运用Excel和R语言等工具,进行形态学、短语学、句法学、语篇分析、文体学、机器翻译、心理语言学等领域的定量研究。数据定量分析是实证研究的主要环节。语言具有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量化维度可以用来计算语言的特质。语言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逻辑关系,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这些关系。量化研究不受主观价值因素影响,具有客观性;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一套工具的操作而获得对语言的认识。《语言学定量研究》课程教学思路清晰,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做结合,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丰富,能为研究生提供在线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语言学定量研究》一直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的主干课程,负责人长期担任主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所教授的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教学效果优良。
《中日文化交流史》课程负责人:孙立春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对象:日语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日语笔译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性质:非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学习中日两国两千年文化交流史的分期及特点;以人物和事件为主线,学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主要脉络;学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已有成果和研究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分期及特点、代表性人物及事件等,对中日两国两千年交流史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培养研究生对中日两国历史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研究中日两国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使研究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具有包容精神和国际视野。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负责人:陈彩娟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的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授课对象:全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本课程系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保障、国际战略以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专题阐述。本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提高运用最新的创新理论观察时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同时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提供思想支持。
《代数学基础》课程负责人:洪燕勇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对象:数学学术学位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随着现代数学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与推广,代数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已经渗透到数学的各个分支如泛函分析、代数几何、微分几何、数论、编码和密码等,以及其他科学领域如物理、化学等。代数学的抽象性、缜密的逻辑性等思想方法,不仅是重要的数学方法之一,也是观察和研究自然和社会的普遍采用的方法。本课程旨在系统讲授代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研究方法,内容主要包括群、环、域的基础理论,以及域扩张和Galois理论等。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代数体系、研究代数体系、应用代数体系的素养。
《国际商务理论与实践》课程负责人:范志刚副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对象: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校管理类专业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数字贸易视阈下的国际商务高技能人才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本课程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及理论前沿,凝炼以数字贸易为特色的国际商务高技能知识模块,同时通过将数字贸易生态链各方的实践资源融合到讲授内容,为培养具有未来竞争力的数字经济时代高素质研究生提供支撑。内容主要包括当代国际商务、数字贸易环境、数字技术趋势与投资、国际货币体系和数字金融因素、数字创新与国际竞争战略、国际商务运作、全球领导力及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跨境电子商务八个知识模块。
《生物学课程及教材研究》课程负责人:任山章副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对象: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学习课程及教材分析的方法论;难度分析模型及方法;一致性分析模型及方法等;内容分析法在教材分析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生物学课程标准比较;生物学教材国内几套教材比较;生物学教材中外比较等内容。本课程是教育部专业硕士学位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金课学习方式,利用杭州师范大学MOOC平台等智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全过程管理、开展课堂互动等过程性考核。“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力求把生物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新理念、新成果、新进展与中学生物教学实践融合在一起,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理念,促进修习本课程的研究生能够成为卓越的中学生物学教师。
《刑法学》课程负责人:沈琪副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对象: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本课程由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两个部分组成,刑法总论主要学习刑法总则关于犯罪认定和刑罚适用的一般性规定,刑法分论主要学习刑法分则关于具体犯罪构成特征及其处罚的规定。通过以上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和思维方法,培养根据刑法规定和刑法原理分析、解决刑事案件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打下基础;同时也要求了解刑法理论中的前沿问题和刑事实务中的新问题,并结合个人兴趣和知识储备展开一定理论研究。
《中国民族器乐欣赏》课程负责人:谢涛副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对象:全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
课程性质:非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中国民族器乐欣赏”是一门介绍中国民族器乐(古筝、二胡、琵琶、中阮、笙、笛子)等器乐专业演奏技法的核心课程。本项目课程的开设旨在为了让对中国民族器乐有兴趣的学生,能够获得更专业更系统的知识,从各器乐的演奏技法入手,让学生能够从演奏技法的角度去欣赏、了解器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思考、审美的能力,逐步形成专业化的鉴赏视角。与此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更好的实现综合育人的目标。
《社会保障学》课程负责人:周五四副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对象:公共管理学术学位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本课程是以研究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政策实践为主要内容,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在知识体系上注重系统阐述社会保障理论和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保障方面的辉煌建设成就,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认识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发展实践。在内容安排上以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为核心,结合我国经济政治社会,阐释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实践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教学实践上从理念、能力、实践、创新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素养提升相统一,做到四位一体,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研究》课程负责人:姜海波副教授
开课学期:研究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对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学位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程
课程内容:本课程依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以文本解读为主,采用线下讲授与线上学习相结合、理论分析与社会关注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经典原著的主要内容,培养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素养和文献研究能力,提升研究生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发展以及考博打下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官网发布缓存图:
官网发布及后续更新地址,请点击“阅读原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