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上的中国—清朝

尚得画室 长春
2020-9-18 16:35:10 文/施若熙 图/贾晓红
画面上的中国
National Day
近期
VART 推出
《画面上的中国 – 历代中国人的审美品鉴》专题
汇集了VART关于中国绘画艺术的文章
通过《画面上的中国》
和大家一起分享和体会历代中国精英的审美情趣
上期:画面上的中国—魏晋南北朝
上期:画面上的中国—明朝
本期:画面上的中国—清朝
清朝早期—约自顺治至康熙初年
这一时期,文人山水画兴盛
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
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
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正统地位
另一派是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
他们寄情山水,借画抒情
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以“四大高僧”、金陵八家和新安派为代表
01
王翚《康熙南巡图卷九 - 杭州至绍兴》,清,故宫博物院
以康熙皇帝南巡为题材的大型历史图卷
共十二卷,总长213米
展现了康熙帝第二次南巡(1689年)
从离开京师到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城池、名胜古迹等
局部图
作品以鲜明的色彩和工整的手法,真实、细致
表现了所经之处的风土人情及农业、商业的繁荣景象
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此画继承了我国长卷风俗画历史的传统
吸取了“清明上河图”等优秀作品的精华
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方面都有所突破
它的出现又开《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等作品的先河
02
“四王”社会地位显赫,交游广、门生多
他们艺术旨趣又受到统法者赞赏
因此,被视为画坛正统派,影响所及直至近现代
他们在笔墨、构图、气韵、意境等方面
总结规律性的经验,发展了干笔渴墨层层积染的技法
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吴昌硕,《荷花图轴》(局部),清,纸本设色笔墨,故宫博物院
全图多用干笔勾廓,粗笔皴擦,浑朴厚实,脉络分明
由于画家早年曾寓居澳门
接触过一些西洋绘画
画中的群山呈现出阴阳向背
似有晴日当空之感
群峰层层推向远方
颇有些空间意识
吴历是中国山水画史上最早融合西洋绘画的画家
该图十分自然妥贴地吸收了西洋绘画重明暗、讲透视的造型技巧,是为一绝
03
清初“四僧”是指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和弘仁 4位
他们出家为僧,多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其中石涛(朱若极)、八大山人(朱耷)
为明宗室后裔
朱耷(八大山人)《松下双鹰》,清,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影响并不大
传其法者仅牛石慧和万个等人
但对后世绘画影响是深远的
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一点
不落常套,自有创造
他的大写意,不同于徐渭
徐渭奔放而能放,八大山人严整而能放
04
明末清初,聚集于江南地区的一批遗民画家
呈现出与正统派相左的艺术追求
南京的“金陵八家”,以龚贤为首,包括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岑、胡慥
龚贤《夏山过雨图》,清,南京博物院
他们遁迹山林,洁身自好,重视师法自然
主要描写南京一带风光
揭示山川之美,抒发真切感受,广泛学习前人之长,以扎实的功力求突破成规,创立新意
风格虽各有不同,但均具有清新怡人的意境
05
此外还有一些画派、画家各擅其能
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画
以极似求不似,风格清新淡雅
影响广泛,被称为常州派或南田派
袁耀《蓬莱仙境图轴》,清,故宫博物院
作者以宽阔的胸怀和超越的想象力
描绘出山川湖海吞吐日月的宏伟场面和壮丽景象
图中山形脉络皆有动势,突兀怪异
以鬼面皴法画出的山石奇形怪状层次丰富
画面上远近山峦,兀立隐现,在云烟幻灭之中宛如仙境
清代绘画
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
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
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END
尚得画室
●微信号 : Z29993754 ●
● 抖音号:shangdehua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