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知远画室 | 向大师致敬系列之“配色界的大佬”——莫兰迪 | 用饱和度低的色彩打造沉稳又不失柔和的“高级感”

长春知远画室
2021-9-14 08:34:08 文/邵菲 图/孙婉琳
Giorgio Morandi
乔治·莫兰迪
意大利(1890-1964)
几十年只对着几只瓶子发呆
终成一代绘画大师
以极其简约克制的色彩
制霸时尚潮流的宅男之王
请接受我的膝盖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 ,1890-1964)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青年时考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曾经长期在这所学院担任美术教师,教授版画课程。莫兰迪既推崇早期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也对此后各种流派的大胆探索有着强烈共鸣。
他最初沉迷于印象主义,对塞尚的静物和风景画颇感兴趣,也模仿过立体主义。在经过兴奋、茫然、探寻后,莫兰迪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他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探索,以静物画著称,成为20世纪最受赞誉的画家之一。
莫兰迪一生的创作题材都是在画着几只瓶子和博洛尼亚郊外的风景。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研究这些瓶子和周围生活的景色,单就创作的油画就有1264张,而这还不包括素描、水彩和版画等其他形式。
他的早期作品却很受波丘尼的欣赏。事实上,两人是在用同一种材料砌不同的墙。立体主义的语汇,对波丘尼来说,是让运动和光破坏物体本质的凭借。
波丘尼《骑自行车者的活力》1913年
莫兰迪 《静物》 1914年
对莫兰迪而言,物体本质是不能破坏的,他不过想借助运动和光赋予物体以另一种“现实”。莫兰迪的这种早期的绘画倾向并未持续多久。1916年的冬天,病重的莫兰迪毁坏了自己的早期作品,无疑意味着与“未来主义”的决裂。关闭了未来主义的大门,莫兰迪遇到了契里柯。“尼采迷”契里柯因他那神秘、忧郁的街景而自称为“形而上”绘画。
契里柯《诗人的不确定性》1913年
不管莫兰迪是否赞同该画派的理想,他还是在一段时期里与“形而上”画派联在一起,与契里柯联在一起。(在此之前,莫兰迪已开始搞他最重要的静物画,那时他的作品中已散发出静寂意味和超现实气氛。)
莫兰迪《静物》1916年
莫兰迪与契里柯的想象经常有相似之处:将一些司空见惯又不可能摆在一起的物体硬性并置于一个画面中,物体的自然属性被剥除,变得奇异如梦般不可思议。
莫兰迪的艺术不须借助于任何文学描写或他人的想象,他的灵感来自于内心。当他把化妆假人头、瓶子、折迭纸和面包头排列在一张圆桌上时,他删去一切背景,让这些静物无依无靠。他采用色调相近的色彩赋予静物以丰富的质感,柔和的画面散发着优雅、抒情的气氛。
莫兰迪 《静物》1918年
莫兰迪 《静物》1918年
莫兰迪很幸运,他在欲摆脱契里柯的痕迹之时看到了塞尚的28件原作,这场与大师的对话是一个契机,它使莫兰迪的艺术向深层开掘。
莫兰迪 《静物》1929年
一旦摆脱了立体主义的繁复,一切都归于单纯。
莫兰迪从废品店找了些用过的空瓶罐,于是产生了那些奇妙的莫兰迪的静物画。你不知道这些瓶子罐子是做什么用的,也不知道它们摆在哪儿——既不是在厨房,亦非在餐桌上——只觉得它们在真空里,它们存在,它们漂浮,它们漂浮地存在,似乎仅此而已。但它们的美催人落泪。它们挤在一起,孤立无援,只有互相依存、保护。经常有一束强烈的光,投在静物们身上,落下重重的影子。这神秘之光,似乎映射着灵魂的静谧和理性的宁寂。
莫兰迪 《静物》1936年
由1920年代早期至1960年代早期,莫兰迪的画风明显地非常一致。此时他已创作出其标志性作品系列:采用灰、啡、粉白为主的暗色调,以桌上的瓶子、花瓶和水壶为主角的静物画。
莫兰迪的个人风格直至1920年开始自成一格。摒弃戏剧性的阴影效果以及粗黑色的勾勒线条,取而代之的是柔和朦胧的光线。
分辨莫兰迪静物画的早期和晚期,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晚期容器比早、中期要少而挤。这些容器的形状大都相似,不同的排列的方法,最后只剩了两三只,而且是靠在桌子边沿。
那些瓶瓶罐罐,聚焦了太多目光和语汇,过于拥挤。瓶中的花,安静温和的,待在那里,少有人扰。它们并不烂漫,也没有争艳的冲动。一块原色麻布上,简单涂抹一层底色,几朵尚未绽放或是已经干枯的花慢慢凸显,如此轻盈。
它们仅有花朵露出,相互簇拥着。寥寥几笔勾画出的花瓣边缘,区分着彼此,但并不疏离。
梵高和莫兰迪的色彩比较
纯色(高饱和度)与高级灰(低饱和度)的对比
梵高的“纯”
文森特·梵高最爱用的颜色,莫过于黄与蓝。
黄色在色相上是明度最高色彩,给人温暖、愉悦、向上的感觉。灿烂温暖的黄,寂寞沉郁的蓝,向我们表达着对生活的热情与渴望,亦透露了他内心世界的孤独与寂寞。
梵高的油画色彩鲜明,大面积的撞色,对比鲜明。画面常出现明黄色,深绿色,天蓝色,描绘金黄色的麦田,翠绿的树,蓝天白云,即使是乌云密布的天空,梵高也用深蓝色来表现,而并非灰黑色。
莫兰迪的“灰”
乔治·莫兰迪的“高级灰”。
他是世界公认的西方灰调大师,一位对灰色、简单、静物等元素极度痴迷的画家。绘画几乎从来不用鲜亮的颜色,只是用些看似灰暗的中间色调来表现物象,一切不张不扬,静静地释放着最朴实的震撼力和直达内心的快乐与优雅。“高级灰”平和自然,舒缓雅致,有一种静态的和谐美,很朦胧很节制,非常提升质感。
一. 构图空间
1、画面物象的解构与重组
莫兰迪有意识地对物象的结构进行拆解,以二维视角分割画面空间、重构物象各部分间的空间关系,再根据静物的形状,去重新解构和组织,赋予新的活力。画面的结构处理,是把物象从其单纯的自然状态中抽离。
他的静物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主观创造性,从作品宁静质朴的画面,意蕴中透出一种独特的趣味。莫兰迪对物象轮廓进行重叠、分开、连接的处理,物体间相互联系并达到画面的平衡,通过画面主观构成,形成强烈的节奏感、 韵律感。
1946年创作的《静物》整幅构图趋于平面化
几个瓶罐呈一字型在桌面上摆开,有意拉长瓶罐的形状,在几个蓝白色的瓶罐后面,以重叠、挤压所产生的底图正负形关系。突出后面带把手以及带条纹的罐子,以此变化来重构其空间关系,没有刻意加强轮廓线。同时以白色、黄色以及光影的运用,重构画面的空间和节奏感,达到整体和谐的画面效果。
莫兰迪通过对画面构成中主观提取、加强深色来重新安排画面的结构。物体深浅颜色的对比,正负形的衬托,光影以及物象形体的主观重构,极具抽象意味。
2、正负形关系的抽象表现
画面中的“正形”指的是绘画对象,包括线条、色块、物体等。空间则是“负形”是背景,背景中的正形元素就成图形。
莫兰迪把画面物体作为单个整体来处理,通过解构瓶子的元素图形,处理物体轮廓线,重新组合正形与负形的空间关系。主观上重新构架起画面正负形等虚实关系,使画面在形式上处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过渡地带,并通过提炼、裁剪来重塑物体的特征 ,创造一个画面整体的形。
要使绘画具有活力,就必须要让正负形之间有互动,要实现正负形的互动,首先得把负形激活,或者让负形与整个构图中的正形元素,发生密切的联系。
二. 莫兰迪色系
不张扬不浓烈是莫兰迪色系独有的特点,它不像鲜艳的彩色极尽浮夸的视觉感受,也不至于带给人冷峻不易接近的“性冷淡”风格,而是将两者融合后,带给人视觉的完美平衡。
为什么莫兰迪色系会有高级感,让我们从分析他的画作开始。
在莫兰迪的作品里,都呈现一种非常一致的“灰色调”。比如:在这幅画里,他用了灰+红、灰+黄、灰+白
在每一种原有的色调里,加入一定比例的灰色,隔离了颜料原本的光泽,让每种颜色都蒙上一层中性的灰调,同时又不会让整个画面显得过暗。
这些色调里都有一个共同点——饱和度低,而降低色彩饱和度,其实就是在降低和削减色彩对人情绪的影响。让我们观看时达到了一种情绪上的舒缓和平衡,产生一种冷静感。这些颜色看起来会显得高档,其实是就是因为该颜色传递出的情绪很少。
下面两幅画,哪幅看起来第一眼的情绪冲击更大?是不是第二幅。
这就是色彩的魔法。这种加了灰度的色调,最小程度的影响你的观看情绪,因此让人产生一种淡淡的距离感,他没有特别急切的想要马上吸引你,相反,看画的情绪和节奏,交给你自己。这样的表达,很有底气,因为他并不害怕第一眼不吸引你,因而也不费力的讨好你。
三. 莫兰迪的配色原则
莫兰迪色系显得高级的原因:
因为画家在所有颜色中都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灰白色,俗称高级灰。灰色会中和原本厚重艳丽的颜色,使整个画面相互制约,让视觉达到完美平衡。当画面整体的亮度和饱和度降下来之后,一点点“灰”便能带出整体的质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优雅和高级。
莫兰迪色不单是因为画中温柔雅致的颜色,更因为这几只普普通通的瓶子背后所传达的最朴素简单的生命力。
1、基础色相调配
不同颜料呈现的颜色,如红橙黄绿,就叫做色相。使用基本色相颜料相互叠加就可以产生显得色彩,然后加入大量的白色,能调和出不同色彩倾向的浅灰。
2、色调
“补色调配法”是调配灰色的主要方法,比如说黄加紫加大量白,当黄色量多一点时出来的颜色就是黄灰,暖黄、冷黄、牙黄等,很多黄灰系列颜色就是这样调和出来的;当紫的颜色量多一点时,就是紫灰,淡紫、蓝连等很多蓝紫灰系列颜色就是这样调和出来的;再如红加绿加白,当红色量多一点时,就是红灰,土红等很多红灰颜色都是这样调和出来的;当绿量多一点时,就是绿灰等等。
3、同类色加白调配法
调和出来的颜色柔和、漂亮,如柠檬黄+淡黄+白色,出来的颜色就非常的温和。
4、邻近色加白调配法
在调配灰颜色的过程中,对白色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白色过量,就会破坏事物本身的色相,造成画面粉气十足或者使颜色干枯脏乱。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