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知远画室 | 向大师致敬系列——“开美术教育之新风”徐悲鸿

长春知远画室
2021-9-03 17:27:47 文/邱萍 图/冯英杰
知远画室带你了解徐悲鸿的“一意孤行”
徐悲鸿(1895-1953年)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历史题材,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
第一位启蒙老师——父亲
徐悲鸿1895年生于江苏宜兴,乃家中长子。父亲徐达章是村塾教师及画师,徐悲鸿自少在其指导下,习四书五经。他对绘画具浓厚兴趣,每天临摹清末时事插图画家吴友如、清末画家任伯年的作品,亦好描绘身边人物。
徐悲鸿童年时除了读书习画外,还会下田耕种帮补家计。后来,家乡经历连年水灾,徐悲鸿与父亲只好出走邻近各县鬻字卖画。1912年,因父病重返乡,徐悲鸿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在宜兴初级女子师范、始齐小学及彭城中学任美术教师。随着父亲和他的第一个儿子劫生离世等各种打击,徐悲鸿感到世态炎凉,遂把自己比喻为悲伤的鸿雁,改名悲鸿。
小幅作品〈双鸭〉,一九四七年写予袁世凯之子袁克安,11.2 x 23.2 公分,二○一五年四月于香港蘇富比以2,120,000港币释出
人生中的伯乐
黄警顽及黄震之
尚未成名的徐氏到上海发展时生活困窘,幸获当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黄警顽热心让他留宿,商人黄震之则曾借出棋牌室供徐氏栖身作画,因此他一度用名黄扶,以示不忘两位的扶助。
星洲著名侨领林庆年家族旧藏,〈憩息〉一九三六年作,本幅写水牛成双,一片自然安详,113.8 x 108 公分,二○一一年十月于香港蘇富比以18,020,000港币释出
高剑父及高奇峰
他所画的马曾得中国审美馆馆长高剑父及高奇峰赏识,二人其后邀请他为审美馆绘四幅画,所获稿费得以替他解困。
一九三七年赴桂后写予星洲好友黄曼士之〈放牧〉,130.6 x 77 公分,二○一九年十月于香港蘇富比以15,775,000港币释出
康有为
1916年,犹太裔地产大亨哈同创办仓圣明智大学,并登报征求仓颉画像。徐悲鸿所绘的仓颉像中选,被聘请入住大学作画,期间认识康有为、王国维为等著名学者。康有为热心提掖徐氏,请他为自己、亡妻及友人画肖像,并把所藏书籍碑帖都借给他浏览临摹,培养他对书法的兴趣。艺术观上,他亦受到康有为的影响,希望一改当时中国画坛的仿古风气,启发了他其后改革性的艺术主张。
徐悲鸿为康有为画像
开美术教育之新风
徐悲鸿归国后积极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南国艺术学院、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等校。他提倡以素描写生作绘画的基础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兼主任期间,他采用学年、年级和学分制,设素描、油画、中国画、理论课、泥塑等选修及必修科,并结合课堂教学及画室制,重视学生自身的兴趣同时也确保他们得到悉心的指导。徐悲鸿亦着重招揽有识之士作教员,如聘请黄君璧教山水、傅抱石教画论及美术史,他亦不时办讲座介绍外国画家,培育学生艺术赏析的能力。
徐悲鸿在日本留学期间初步接触西方艺术。他归国后不久,在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担任导师,首次正式传播自己的艺术理念。在留法期间,徐悲鸿关于写实主义的理论逐渐形成体系。从20世纪至今,在涉及徐悲鸿的论著中,褒奖者说他开辟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先路,批评者说他阻碍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但都承认徐悲鸿是20世纪倡导写实主义的宗师。对于徐悲鸿的讨论切不可抛开其生活的社会背景。
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为写实主义,他所确立的教育体系有着崇高的地位。徐悲鸿艺术追求的核心是写实主义中求真的科学精神,并且他希望能够从根本上纠正自古以来中国画家脱离生活和现实的不良习惯。
在徐悲鸿看来,借鉴西方的造型观念尤其是素描也许是革新中国画特别是中国人物画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以素描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课程是能够大规模推行的,因为素描教学的成本比较低,可操作性高,而且能培养严谨的精神和准确的造型能力,在当时的环境和社会背景下无疑是最合适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甚至是改革开放后,随着艺术市场的扩大,人民的艺术需求不断扩大,这又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而在此阶段以前,徐悲鸿就是大众艺术初步学院化的先行者,他的体系地位之高,也就并不奇怪了。
在徐悲鸿的教育体系里,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画教学予以了重新认识。
第一,徐悲鸿留洋回国后,开始大力推行学院武教育与写实主义的观念和方法,以素描为绘画造型的基础课程,革新中国画教育。在那个战争频频的时代,因抗日战争的需要,写实主义绘画受到重视,并且作为美术教育样本得到认可,被推行到全国。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美术教育思想成为对20世纪中国美术界影响重大的艺术教育思想。
第二,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是中国画论史和美术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徐悲鸿以素描为基础论,改变了以往临写古人勾线平涂的形式,形成了中国画新的生命和形体,使中国画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有了突破性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写实主义画家。上面说到,大众艺术是一种人人都可以享受的艺术。所以,徐悲鸿对于艺术有着精辟的理解,他的教育体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可行的。可以说,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促进了时代的发展,与此同时,时代也成就了徐悲鸿。徐悲鸿的美术思想和美术教育体系不仅是他自己的,也是时代所赋予的。
将“历史题材”绘画引进中国
徐悲鸿用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传统中国画主要体现在他的人物画创作及其教学上,他主要强调描绘现实生活的能力,对促进传统中国画适应社会革命和大众需求产生了重大影响。将“历史题材”绘画引进了中国,徐悲鸿写实主义画作中人物画的代表《愚公移山》,以适当的素描关系、明暗结合强调结构的线描塑造人物,这种手法比传统的白描和勾填方法更加能够深入刻画对象的表情与内心世界,更加富有力量,而且大众以自身的审美也能从中汲取营养。
《愚公移山》布面油画1940年
画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就空间布局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
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
——《愚公移山》讲解视频
与齐白石成忘年之交
齐白石定居北平发展后,因其习画背景和创新画风而被艺坛疏远,惟当时享誉甚隆的徐悲鸿酷赏其艺,常往拜访购藏其作品。虽然二人年龄相差卅载,却惺惺相惜,徐悲鸿除了邀请齐白石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亦向中华书局推荐,亲自撰序,为齐白石出版画集。齐白石亦屡作诗句提及这段友谊,如:「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
徐悲鸿与齐白石合影
笔下题材广阔
(人像、历史、动物、山水)
徐悲鸿创作范畴遍及人像、历史故实、动物、山水。他自小喜爱把亲眼所见的一切自然形象入画,日后绘画动物,更多寄托寓意,马、牛、鸡、鹰、狮子均常见笔下。1935年,他与时任教中央大学的张大千携学生赴黄山写生,此后足迹遍及漓江、喜玛拉亚山等地,笔下所出山水,多衍发自此地景色。
受中央研究院体质人类学研究所倩,一九四四年写予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伉俪之〈志在千里〉,100 x 62公分,二○一二年四月于香港蘇富比以14,100,000港币释出
中西画艺兼擅
提倡融汇两者艺术之长以革新中国画
徐悲鸿精通中国水墨画、书法、油画、水彩、素描等媒材。1919年,他赴巴黎留学,在朱利安画院学习素描,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他先后随该院院长弗拉芒格及法国学院派绘画大师达仰研习西画。留学期间,他亦不时到欧洲旅游,参观各地美术馆及博物馆,饱览古今名家杰作,比较各画派的优劣。他尤受现实主义画派启发,复提倡「国画改革」,屏弃传统临摹古画的学艺方式,取实物为摹本作画,以达至「形韵兼备」。
擅画“马”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奔马图》
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在徐悲鸿先生的笔下,一匹匹奔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骏马英姿,神态各异。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纸而出。这一幅幅万马战犹酣的壮丽画卷,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滚滚向前。
《春山十骏图》请横屏观看
徐悲鸿长卷《春山十骏图》,系1944年为现代著名金石篆刻家简经伦(号琴斋)所作。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徐悲鸿是第一个把现实主义的素描移植到中国的传火者。他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提倡学习绘画从观察自然开始,从素描开始。他一生所作素描,不下千幅,以肖像和人体最多,其笔下的裸女素描更是一绝!
这是徐悲鸿1924年创作的《女人体》,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画作中女性特有的圆润,被体现得格外到位和极富立体感。此幅以女性背部为视角,笔笔准确,结构严谨,肌肤部位起伏柔美,通体线条曲转流畅,发型梳理飞丝飘逸,踝踵肘突,施笔不苟,可见徐氏功基厚重,魅力无穷。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如此美的人体艺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徐悲鸿曾赴巴黎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精研素描与油画,先后去英、德、法、意及瑞士观摹学习,吸取了不少世界艺术精华。
看过徐悲鸿在巴黎期间创作的那些石膏素描作品的人就知道,这种准确的素描功力传承自当时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中科学的创作方法。徐悲鸿以其高超的敏锐度,完成一幅4开大小幅面的素描只需约3小时。
徐悲鸿的素描基本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人物素描具有动态天然,一目了然的特征,不但能把比例画得准确,动态画得自然、调子画得和谐,而且还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传达出人物的精神,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徐悲鸿把素描在造型艺术中提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他进一步指出:“素描拙劣,则于一个物象,不能认识清楚,以言颜色更不知所措,故素描功夫欠缺者,其所描颜色,纵如何美丽,实是放滥,几与无颜色等。”并认为:“艺事之美,在形象而不在色泽;取色泽而舍形象,是皮相也。”
(以上带有知远画室水印的图,均为知远画室北京徐悲鸿展览实拍图,用图请带水印!感谢!)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