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知远画室 | 为什么不是梵高,而是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呢?内附作品解析!

长春知远画室
2021-9-03 17:27:44 文/倪菁 图/高远航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派之间的重要画家。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不少思路,其独特的主观色彩大大区别于强调客观色彩感觉的大部分画家。
保罗塞尚的早期绘画风格受许多人影响,有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鲁本斯的巴洛克装饰艺术、印象派的自然光影变化等因此塞尚身处于印象派的时空中,也非常认同印象派的特殊地位,但他的作品却与印象派风格截然不同。
他的作品和理念影响了20世纪许多艺术家和艺术运动,尤其是立体派。在他生前的大多数时间里,他的艺术不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通过他的坚持,最后对19世纪所有常规绘画价值提出了挑战。
塞尚说: “色彩有自己的逻辑。画家只服从这个逻辑,而决不受自己头脑中逻辑的支配。他必须永远遵循眼睛。绘画主要是视觉艺术。这种艺术的特点就在于此,在于我们是用眼睛在思考。”
塞尚的最大成就是,对色彩与明暗具有前所未有的精辟分析,颠覆了以往的视觉透视点,空间的构造被从混色彩的印象里抽掉了,使绘画领域正式出现纯粹的艺术,这是以往任何绘画流派都无法做到的。
1860 The Kiss of the Muse
因此,他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他认为形状和色彩是不可分离的。用几何的笔触在平面上涂色,逐渐形成画的表面。他主张不要用线条、明暗来表现物体,而是用色彩对比。他采用色的团块表现物象的立体和深度,利用色彩的冷暖变化造型,用几何元素构造形象。
1860 Landscape with Mill
塞尚所用颜色:
黄: 亮黄、那波利黄、铬黄、赭石、浓土黄。
红: 朱红、棕红、土红、深红、洋红、煅红。
绿: 维罗纳绿、翠绿、土绿。
蓝: 钴蓝、群青、普蓝。
黑: 桃黑。
白:钛白。
塞尚可以很整齐地、像小砖头那样一块挨一块地、摆上垂直的或者倾斜的笔触, 这叫做“薄层堆砌”。如果所画的形体有微妙层次变化的形体,笔触就不仅在调子上有区别,而且还表现出极其微妙的色彩深浅变化。
对于塞尚来说,除单纯作为堆砌一个面或表示一种色彩变化的 “砖头”时以外,他的笔触都更具有素描的性质,都有明确的方向。
1864 The Vault
在他的画面上,各个笔触相互联系,交织成一个网络; 有些笔触的方向与其它笔触连接,或与其它笔触形成“韵律”,有些则沿相反的方向运动。近看粗率零乱,远看粗而不乱, 这种技巧的运用是塞尚的一个特点。
他总是先画出粗的大笔触,然后使用更细的小笔触来强调细节,如果对同一幅画面都使用大小相同,风格相同的笔触,只会使作品的画面变得平淡无奇。而塞尚作品中轻重疾徐,聚散错落的笔触运用,真实地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质感。
1864 Woman with Parrot
塞尚所画形体的边界不是确定,而是“止于浮动”。
而这种不确定性就是“未完成性”,恰是整个现代艺术的基础,这是塞尚开创被毕加索、马蒂斯、波纳尔等巨匠继承和完善。
在塞尚的一些未完成的静物油画中,球形的苹果用重叠、不连贯的线条在白色的画布上勾出边缘,看来象是初步的轮廓线。他认为画球形物体的轮廓时,所画的不仅仅是一根轮廓线,而且是一个面,或者是从边缘上转过去的一系列面。
1871 Still Life Post, Bottle, Cup and Fruit
即使我们的头保持不动,由于我们是用两只眼睛观察,因此也能看到不止一根轮廓线。如果头稍微动一下,所谓“视差”效应就会起作用:在边缘上所看到的每一根轮廓线或面,同在其后面的物体的关系就稍有一些变动。
塞尚创造一种新的表现方法——多点透视。
塞尚探索平面性,常把后景放大,前景压缩,仿佛把三维空间压扁在二维平面上。我们可在画面中看见物体几乎都站起来,观者可看清楚画面中所有元素。
塞尚用简单不过的锥体、圆柱体、球体来描绘对象,并表现出特有的透视关系;
1871 Portrait of Antoine Valabregue
同时又将画面的每一个物体或构成其线、面的每一个方向引向中心,使画面看上去更有深度感、质感。塞尚有意无意让画面有切割感,这种手法极大地影响之后的立体主义。
他强调绘画的纯粹性,重视绘画的形式构成,强调通过绘画,在自然表象之下发据出某种简单的几何形式,同时将眼见的散乱视象构成秩序化的图像。他极力追求一种能塑造出鲜明、结实的形体的绘画语言,常以黑色的线勾画物体的轮廊,甚至要将空气、河水、云雾等,都勾画出轮廓来。
1870 Factories Near Mont de Cengle
在他的风景画中,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的物象,都被拉到同一个平面中。在造型中塞尚也保持传统透视的近大远小,却在清晰度上又把景物拉到一个平面,这样既与传统表现手法拉开距离,又为画面构成留下了表现的余地,强调了画中物象的明晰性与坚实感。但有时打破固定的视平线,靠形体的叠合关系,色彩的进退、显示空间。
塞尚说:“要用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来表现自然。”
在创作中,保罗塞尚一直主张要用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来表现自然。他不惜牺牲客观的真实,排除繁琐的细节描绘,而着力于对物象的简化、概括的处理,以摆脱千百年来西方艺术传统的再现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1872 Girl
塞尚的画中经常出现对客观造型的有意歪曲,如透视不准、人物变形等,景物描绘富有几何意味。他无意于再现自然,而他对自然物象的描绘,根本上是为了创造一种形与色构成的规律。重新加强形式构成,并着力简化,狠抓基本形,不断明确肯定,而且几何化的倾向极为明确。
塞尚作于1902年的《圣维克多山》
整个画面所体现的是静默、深沉。
画面被地平线完全切割,而分割的线条却是在画面的近三分之二处(黄金分割的位置)使画面又有一种平稳感。
中景的橙色块与前景略带深红的背景,与画面的蓝绿的天空所形成的强烈的冷暖对比。
中景的村庄完全是橙黄的色块,其外形消失,明亮的暖色块,被前景和背景极暗、冷的颜色衬托。(画面颜色需要相互衬托)
色块被一笔笔更细致的分解,变得混沌。然而每一个色块、笔触都表现的丰富,每一笔都不是孤立,总能在画面的四处找到呼应。
前中景画面的蓝色,不仅增加橙黄的运动感,也增加画面前景的活力;且与背景呼应、协调;使得画面更加整体、统一。
画面的山包括周围的田野和天空,都被塞尚分解成一个个的彩色色块。
且画面色块就像今天的抽象画,都存在与自己的空间,且具有自身的明度和色彩;
塞尚做到画面减法的最大化,从而影响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
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
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
塞尚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
其“客观地”观察
自然色彩独特性
大大区别于
以往“理智地”或“主观地”
观察自然色彩的画家
他追求的是形象的
综合性和结构感
主张物象的体积
要从色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
他提出用圆柱体、球体、圆锥体来描绘对象
旨在建立作为独立绘画的意义
直接影响了
后来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
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
被公认为“现代艺术之父”
塞尚艺术对野兽派和马蒂斯的影响
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领袖人物带领野兽派以20世纪第一个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身份出现在欧洲画坛,在艺术界掀起一股表现主义潮流。在早期传统学院派的艺术中对于物体色彩的描绘通常有规定的模式,色彩要服务于透视法则,热衷于表达物体的明暗对比色调柔和且有过渡的层次感在无条件再现自然的艺术观中对于色彩的研究有着突出贡献试图用色彩表现自然的本质。
但为了避免画面的结构过于松散,其除了轮廓线反复描摹外,更采用色块来塑造对象的形体,对色彩进行了简化处理,再加上大胆的用色,使画面效果简约和谐且自然。马蒂斯是一位热衷接受各种艺术形式的画家,但塞尚艺术对马蒂斯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寒尚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世界,而马蒂斯将凭借对色彩的感悟从而对艺术进行主观的夸张变形和创作。
塞尚艺术对立体主义和毕加索的影响
在现代艺术的运动中立体主义作为接替野单派的一个新兴的艺术派别进入人们的视野。1907年毕加索的作品《亚威农少女》被视为立体主义的第一幅作品,同时也标志着立体主义的成立。立体主义艺术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工业文明息息相关同时也受到非洲雕刻艺术的影响但其最初的确立是起源于艺术家对艺术的探索。毕加索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同时也是立体主义的鼻祖。与所有艺术家一样立体主义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起初是从崇尚艺术的过程中得到了真正的觉悟,尤其对塞尚艺术中的造型方面有着特殊的理解。
塞尚对后世的影响之一:
美术理念方面。在塞尚之前的绘画理念、美术理念,基本上是以“模仿自然”为主,也就是越逼真的画出自然的模样,这件绘画作品就越好,这是标准。而塞尚在这个基础上有更深入的研究,他觉得,美术作品的好坏不仅仅跟逼真程度有关系。塞尚认为,一个美术作品、艺术作品,仅仅模仿自然是不足以称之为艺术的,还要融入画家的主观想法,否则全部画家画出来的作品都一样,不能称之为艺术。这个理念,打破了美术史上的传统规矩,后来的画家在绘画上不再只追求逼真,开始追求真正的艺术。
塞尚对后世的影响之二:
造型艺术方面。塞尚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他在绘画方面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在于他把原本不在一条线上的印象派与古典派融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用色彩来打造形态的绘画方式。印象主义是光影与色彩的结合,古典主义体现三度空间概念,塞尚不满足于单一主义的绘画方式,把它们融合在一起,用简单的“舞台”来呈现场景,用丰富的色彩来呈现体积感和空间感。这种印象与古典两种主义融合而作出的画,对后世影响力巨大,尤其是对野兽派。
1866 The Artist's Father Reading his Newspaper
1867 Portrait of Marie Cezanne, the Artist's Sister
1867 Rocks
1867 Rue des Saules. Montmartre
1869 Girl at the Piano (Overture to Tannhauser)
1871 Promenade
1872 Flowers In A Vase
1872 Hortense Breast Feeding Paul
1872 Self-Portrait in a Casquette
1872 The Halle aux Vins, seen from the rue de Jussieu
1873 Bend in the Road Through the Forest (La route tournante en sous-bois)
1873 Cottages of Auvers
1873 Couple in a Garden
1873 Entrance to the Farm, Rue Remy in Auvers-sur-Oise
1873 Etude - Paysage a Auvers
1873 Madame Cezanne Leaning on a Table
1873 Still Life with Apples and a Glass
1873 The House of Pere Lacroix in Auvers
1873 View of Auvers
1874 In the Oise Valley
1874 Les Petites maisons à Pontoise, près d’Auvers-sur-Oise
1874 Still life with Italian earthenware jar
水彩作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