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让你“鸡”,你不得不“鸡”!“鸡娃教育”可取吗?

赣州铭思教育
2021-3-17 14:54:09 文/施若熙 图/卢晓东
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答:在美国肯定足够了,在海淀准备考小学,那是肯定不够。这个段子反应了中外语言能力要求倒错的情况,令人发笑。
我们的“鸡娃”教育,过头了吗?
学英语、做奥数、练书法,基础功课门门紧凑;弹钢琴、学跳舞、下围棋,兴趣才能全面发展......
这种不断给孩子安排培训班、不停给孩子“打鸡血”的教育方式在网络上有了专门的代名词——“鸡娃”。
“今天你鸡娃了吗?”——戏谑的调侃,却勾勒出现实的教育图景。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坦言“我们紧张焦虑,是希望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抓住教育这个机会,在未来的日子,不至于过得太差。”而鸡血教育下的孩子,白天在学校上课,放学或者周末还要周旋在各类补习班当中。
而与“鸡娃式教育”对应的,便是佛系家长的“佛系散养育儿”。这两种家长在很多教育理念上都是相悖的。“鸡娃”家长认为孩子一生下来就该有良好的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佛系”家长认为,帮孩子报太多的兴趣班,会剥夺孩子的童年自由。人生可不是一次100米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家长应该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挂钩,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成长潜力。
但是看到北上广的家庭都在拼命“鸡娃”,“散养”的佛系家长真的不慌吗?佛系家长则表示:我们一开始是很淡定的,后面却逐渐变成了疯狂“鸡娃”的父母。
“鸡娃”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投入和精力付出,哪位家长不想下班之后就回家躺着?孩子舒服家长也舒服,但在如今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家长能不“鸡娃”吗?
这样的“鸡娃教育”可取吗
清华教授刘瑜在今年11月的演讲《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戳中无数家长的痛处,金句“我的孩子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普通人”迅速在网上传播。
刘瑜教授认为,当前教育的现状就是学历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大家争先恐后,逐渐变成了恶性竞争,所有人都疲惫不堪。而竞争流水线出来的孩子,不明白自己追求什么,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她提倡大家拥有失败的勇气,为竞争减速。
不同的孩子本身性格、兴趣和身体状况都不尽相同,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非但不能达到目标,而且会适得其反。
上海一对夫妻为让孩子进一所知名幼儿园,报了5个暑假培优班,孩子3岁便开始大面积脱发,成最小斑秃患者;浙江宁波一名9岁的男孩,在教室里听写单词时,突然眼前一片黑暗,被诊断为癔症性弱视,因其平常成绩不太好,加上期末考试将近,压力太大导致失明……
这种事件出现,一方面是对于教育孩子尺度把控得不到位,另一方面反应了家长在育儿上的焦虑。“大家都在拼命把娃往前赶,不求孩子非常优秀,最起码不能掉队吧。”
可是,这样的教育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鸡娃”教育已经逐渐压垮孩子,孩子还“鸡”得动吗?
家长该如何科学选择“鸡娃”教育方式
在如今的“鸡娃”教育中,曾经的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已经慢慢被人们所遗弃。以更大视野来看,“鸡娃”背后是弥漫在整个教育阶段的“集体性焦虑”,一味苛责父母并不合理。那么,寻找到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变得极为重要。
1
让孩子在该干什么的年纪干什么
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长任务。在幼小阶段,最重要的是以养成教育为主,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习习惯需要两个关键点:
① 正确的学习态度
一个孩子应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对学习的意义要有明确的认识,并且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接受别人的示范、指导、劝说而逐渐形成的。
②时间管理
培养孩子对时间意义的正确认知,了解时间的平等性和有限性。
2
戒躁戒怒,以平和之心与孩子沟通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情绪部分的占比高达70%。所以,父母如果带着焦虑情绪和孩子沟通,其实很难达到真实的沟通目的。
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需要小心觉察自己的语气语调;在平时生活中,更需细心揣摩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让孩子由衷感到家人和自己是完全站在一边的。慢慢地,他们自然而然卸下了防御,会更愿意向父母袒露心扉。
3
正确引导,拒绝盲目报班
每次报课程之前,都分析一下这门课,对于孩子的哪方面有提升?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来分析不同教育方法的课程,有针对性地报培训课,对孩子能力的提升也会特别快。
4
良好的家庭环境
①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
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矫治。
② 多与孩子沟通
孩子并不仅仅满足家长物质上的给予,他们需要的是家长的真诚交流。往往一个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家长的期望,家长要经常性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多关注孩子。
笔者寄语: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幸福,衡量的唯一标准并不是考试成绩、学历。更多依赖的是亲子关系、人格、情绪管理,还有时代的浪潮和机遇。我们只有接受现实,看清现实,家里也就少一些因为“鸡娃”不成而焦虑的鸡飞狗跳了。父母也才能够更好地正视自己,才可以更好地去想办法,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 THE END ——
文章来源:教育怪咖说教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赣州铭思教育”,获取最新教育动态
家长们都关注了,你还犹豫什么
点击文章链接,观看其他课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