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案例丨“五位一体、全程融合” 乡村体育学科青年教师助力培训模式实践

豫章师范学院
2021-7-21 01:20:12 文/易瑾轩 图/郝雪
编者按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20〕1号)的有关要求和部署,为总结推广“国培计划”有益经验,探索先进做法,“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开展了2020年中西部项目典型工作案例征集工作。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专家遴选,选出一批典型工作案例,通过“微言国培”公众号陆续发布,供各地各校参考借鉴。
“五位一体、全程融合”乡村体育学科青年教师助力培训模式实践
案例概要:以满足农村体育教师岗位胜任需求为导向,搭建理论+实践学习平台,构建“五位一体、全程融合”乡村体育学科青年教师助力培训模式,即:“引+研+磨+展+用”一体化,确保参训学员“全程全方位深度参与培训学习”,推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农村“准体育教师”向合格体育教师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教学质量和体育意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适应乡情的“接地气”体育教师。
背景介绍
目前,乡村音体美紧缺学科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很多乡村学校存在缺专业老师、缺专业课程、缺专业器材的“三缺”现象。豫章师范学院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在“国培计划”体育学科青年教师助力培训项目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并进,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体育教师培训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等一系列“卡脖子”问题,还拓展了乡村体育师资全面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创新打造了“五位一体、全程融合”农村体育教师培训新模式。
培训理念与模式设计
基于立足现状,按需送教,扎根乡土,研训结合的培训理念,在培训模式设计上创新“五位一体,全程融合”模式,即融“引、研、磨、评、用”为一体。通过顶层设计,打破师资单一输送通道,形成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双通道,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助力江西省乡村教育振兴。
培训目标与路径
培训目标
以乡村学校体育教师实际岗位需求为主线,扎根乡土,依托高校资源平台为专职乡村体育教师提供前沿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再提高、教学方法更新等选择;通过多层次的实践学习机会满足学员适应性需求,提升非体育专业乡村体育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最终培育能够切实服务乡村学校的体育教学专业教师。
培训路径
1、集中学习与分组实践相结合
为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在培训模式上采取集中理论讲授和分小组实践结合的形式。理论模式为学员小组实践提供支撑,而实践环节反过来论证理论。
2、专家讲座与小组探究相结合
通过体育学科专家政策解读、理论探析等形式,使培训学员全面了解国家政策,吸收学科最新理论;小组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对当前体育教学过程的存在的疑难杂症进行研讨,寻找解决办法,探求理论支撑。
3、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相结合
针对新手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难点问题,典型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新教师掌握教学技巧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新手型教师另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少教学经验,每位教师的经验分享有助于教师形成教学经验信息库。案例解析与经验分享指导实践工作,切实可行,效果显著。
4、问题解决与成果展示相结合
教师职后培训的目标是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帮助教师适应岗位需求。在培训过程形成的资源通过加工整理,形成区域资源库,以供区域教师学习分享。
主要做法
1、引:专家引领,助推教师成长
在培训团队的前期调研工作中发现希望得到专家的引领和现场指导是农村体育教师的心声。为此,体育系体育学科项目领导小组依据教师培训需求调研结果,聘请全省优秀体育教师、高校教授、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理论实战经验丰富的教研员等一大批专家学者,为学员作专题学术报告和讲座。以专家先进的教学理念,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切实的实干精神,感染学员,引领学员,助推学员成长。
2、研:内容研发,实现自我提升
为提升培训团队教师“教研训一体化素质”,围绕乡村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进行学科培训内容的研发。斗坡路小学两位体育教师教师就分别围绕“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师素养”、“师生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提升”等两个主题进行培训内容的研发,实现了培训者的专业提升,培训模式的递进创新。
3、磨:观课磨课,发挥团队力量
提升体育教师教学素养是永恒的主题之一。每个项目县都会选择一到两个主题,安排6到8节现场课。比如,南昌县体育学科培训中就围绕“排球教学”“小学生体能训练”两个主题进行了6节现场课教学。6节课由3个团队完成,其中2个团队由培训团队成员组成,1个团队由参训学员组成。实施任务驱动,按照小组竞争的方式,将“团队介绍、课堂观察、研课展评、培训主持、简报制作”等活动的主动权交给3个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主体性,竞争力。同时,所有参训学员同步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对所选课题进行教材解读、通过哪些活动或表征突破重点难点、自己的困惑等),形成培训过程性成果。“由调研确定研课主题——参训学员和送教团队成员同步磨课研课——带着自己的个性思考进行观课议课-——发现教学问题-——修改提升,形成各自的教学课例”的观课研课方式,变革了以往只看课不参与、只听评不自己同步研究的低效研课状态,将所有参与者凝聚在一起,实现了团队的同步前进。
4、展:交流展评,延伸培训成果
有了扎实的引、研、磨,学员们在交流展评环节就异常活跃,精彩纷呈。找同学科、同年级教师研讨问题,参训教师乐在其中,在学员展示环节,全员参与点评,找出不足,发现亮点。
5、用:教学应用,成就学员的精彩
参训教师将各个专题内容内化、吸收,在学习中,主要生成了《小学体育教学设计》、《小学体育各项目教学集锦》两份教学资源,教师们将教学资源带回工作单位,服务于后期教学;并形成小种子选手,辐射本区域,提高区域体育教学质量。
创新点
1、扎根乡土,创新机制。依托高校+县区优质基础学校资源,打破学员单一学习的传统机制,扎根乡土,激活主体地位,紧密结合培训各项课程安排与实践活动为学员提供了优质小学观摩学习与研讨机会,创新了培训机制。
2、建立“1+X”教学模式,满足学员需求。参训学员必须完成的“1”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问题,根据自身岗位需求选择”X”其它相关主题学习,从而使培训可选择性更强。
3、多维教师指导,建立学习共同体。打破传统培训模式中的单一指导格局,通过链接体育领域高校教授、省市体育教研员以及工作经验丰富的一线体育教师,成立多维指导小组,参与研课磨课环节,为学员教学能力提升保驾护航。
4、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参训学员通过在各基地及其所辐射的中小学中传播先进的体育教学改革理念,有效将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落实到基础教育之中,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
实施成效
1、培养了体育综合素养高的“种子”教师队伍。通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教育类课程群、体育资源开发类等主题学习,农村体育教师在提升基础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了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将理论实践相结合,提升了综合业务能力,培训结束后形成区域学习共同体的“种子”。
2、解决了体育学科教学资源不足问题,实现共赢。在培训过程中生成的技术教学视频合集,优秀教案集等教学资源在培训结束后一起发放给学员,回到单位后可直接使用,提升了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
3、推动了区域体育教育教学一体化协调发展。使得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不再只停留在课表上,改变了农村中小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的现状,形成“以体育人”的新局面。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体育教育教学一体化协调发展。
4、推进了大健康发展进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通过扎根乡土,借助培训课程为区域内乡村体育教师提供了优质的培训服务,掌握体育学科基本素养,参训学员培训结束后服务于本校体育教学,有助于科学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农村学生体质健康,助力乡村教育的振兴。
斗柏路小学、黄马中心小学、三江小学等学校对我校“五位一体、全程融合”的送教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培训技术课程充分考虑到了学员中不同专业的专、兼职体育教师的体育学科素养,做到了因材施教。让学员学习和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如运动急救的处理方法等,非常实用。青山湖区教研员陈老师评价说“豫章师范学院体育学科送教下乡项目实施效果非常好,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程群,创新国培新模式,真正以学员提高为中心,致力于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参加培训学员都是收获满满”。
推广价值
“五位一体,全程融合”乡村体育学科青年教师助力培训模式,通过按需送教,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研训一体,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引领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主要价值在于:一是促进了项目县乡村体育教师的发展,促使学校参训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二是培育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在历练中他们的课堂教学得到了更好的提升,培训的能力更强了,成为了培训全县教师的“小种子”。三是结合“国培”计划的专家送教下乡,实现了前沿理论指导实践农村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更有利于促进农村教师的成长。
转载:微言国培
审校:刘群沈郁文
转载需私信后台并注明来源「豫章师院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至邮箱:yzsy2017@126.com
QQ:285561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