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猜想|《做一朵浪花》

南京精锐教育
2020-11-13 00:15:34 文/邵菁 图/纪宇飞
点击上方「南京精锐教育」选择“置顶公众号”
点击“特惠福利”就能了解最新优惠政策
前言
本文入选《意林》总第378期“中高考作文押题特刊”。
本文作者
闵倩
精锐教育中高考名师
多年教育行业从业经验
优秀战绩:所带学员考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和常州市第一中学,自主招生考上常州市奔牛中学等,单科最高提分18分。
教育理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心教学,孜孜不倦,从服务到专业,得到家长的普遍认可。
【中考命题猜想】
浪花,像善舞的戏子舞出的层层衣袖;像天空风掀着的云朵一样狂奔,层层叠叠,令人感到大自然的魅力无限。
流年的浪花总是涤荡在渺远的心际,水波涟漪般徐徐荡开,风中花瓣样轻轻坠落。
船尾排出的浪花,似一朵朵蘑菇,像一处处喷泉,向后涌去,也像一条路,一条浪花之路。
请以"做一朵浪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①要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原创范文】
做一朵浪花
我愿做一朵小浪花。
还记得第一次读到这四句话时,内心震撼不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同平地惊雷,这正是我啊,这正是我要做的。彼时年少,满腹豪情,渐渐地被现实这桶凉水浇醒。我啊,应该没有那么优秀,可能做不到了,心中的沙子深埋了最初的梦想。
那日偶然间又想起了这几句话,我微微叹了口气,思绪随着秋日的白云慢慢飘远……
我的名字叫鲧,我以治水为己任,因为每当我看到洪水呼啸而过,冲走了人们辛苦盖起的房屋和家畜,我总是为此痛心不已,午夜梦回,耳边总是那些被水淹没了尚未来得及喊出的声音。人们从灾难中擦干眼泪重建家园,但那无情的洪水瞬间吞没了一切……曾听闻天帝有神物息壤可以疏导洪水汇入大海,我一步一步爬上高耸云端的昆仑天宫求得天帝见我一面,可是天音传来:那是上天降给人类的灾难,让他们受着!我不服,趁天帝不备,偷偷取了息壤,我恨,息壤尚未降临人间,天上忽降下雷电使我暴尸荒野,收走息壤,我不甘愿,我愿三年尸身不腐,直到洪水不再肆虐……
我是朱棣,世人皆言我抢了我侄子的皇位,殊不知我只是不想我大明受人欺辱,书生误国,若允炆做了这一国之君,我国版图又不知要少了多少,我迁都,我坚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愿用一生为大明,为百姓立下准则: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若有犯我国民者,虽远必诛。我不管史书将会如何记载我的生平,我的一生皆付与我大明,是非功过皆留给后人去说吧……
我是中国远征军,我……从故乡四川而来,走过多少路已经记不清了,你若问我为何而战,我也无法确切回答你,我只知道我不能见这国家满目伤痕,我不能见我同胞惨死,我不能见我中华再背着“东亚病夫”的招牌。前路光明吗?我想是的,哪怕我看不到了,我父临行前赠我“死”字旗,伤时拭伤,死后裹身,为我民族,何妨一战!
我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走来,看见了我们的民族,倒下又站起来,直至今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曾惶恐,于国于家尚无贡献,今日始知我就是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虽细小无名,却和同伴一起奋不顾身投入这滚滚洪流中,为推动民族向前哪怕只有零点几微米而奋斗。
【考点分析】
新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尽管如此,命题作文仍然在中考中占据“半壁江山”。究其原因,在于“命题作文”便于统一阅卷标准,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对考生的习作进行准确评判。
考查的侧重点
1.凸显自我
近年来,中考作文越来越注重对考生自我意识的考查,要求考生走进自我,探寻心灵的奥秘,追问心灵的真谛,展示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让考生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题目旨在引导考生关注自我、感悟自我思考自我,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考生主体地位的彰显,因而围绕“自我”命题是近几年的事,尤其是课改以来一贯的方向。也唯有如此,才能让考生叙真事、吐真言,抒真情。如:2017年常州中考作文题《围墙外边》,2019年南京中考作文题《你的和我的》。
2、关爱人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明确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关注人生、自我成长,便是历年中考最普遍的命题,因此,考生要关注自我对思想品德、心理品质、精神状态、生命境界等方面的体悟。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短暂的,可人类历史的生命之河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成为灿烂的一朵浪花?让人生之花绽放?让人生之光鲜亮?这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走好自已的人生轨迹,让人生梦圆。行文时,可以穿越古今隧道,在历史与现实间游走,与古之圣贤畅谈,与今之骄子阔论,让思想在笔端流淌。
3.聚焦社会
“聚焦社会”要求初中生必须放眼世界风云,关注当代生活,思考社会热点;具有世界眼光、当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旨在引导学生深人社会,观察生活,不该只局限在学校和家庭,“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问题发表己见,如:2020年南京中考作文题《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