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特辑】儿时的草垛因在“他”画笔下变得光彩夺目

南京艺之行艺术学校
2020-9-18 16:41:20 文/赵阳 图/康睿淼
儿童节到了
祝所有小朋友们、大朋友们
节日快乐!
今天为各位介绍的主角
“草垛”
简称:堆放整齐的草堆
草垛
小时候的游乐场
童年里最深的记忆
骑车单车 晒着阳光
倚靠在田地中的草垛
那种feel就像是
我是get到了
不信你看
长大后学习了画画
才知道有人赋予草垛更多的魅力
就是“他”
同时在画三张草垛
正在和时间赛跑的这个人是谁?
我们先从记忆中的草垛说起吧
六月故乡,又到麦收时
每次看到这些一个个金黄的草垛,心里便生出一种亲切的温暖,这曾是童年记忆里最熟悉的风景。记忆中的村庄,就像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有村庄就有人家,有草垛就有辛勤的农民和嬉笑玩耍的孩子,就有温暖。
草垛,是属于乡村的独有的风景。每个村庄或前或后,都有一片大块的空地,那是晒谷场。麦收过后,场地上星罗棋布地排列着草垛,像一朵朵大蘑菇,又像一个迷魂阵。高高矮矮、胖胖瘦瘦、残残缺缺的草垛,静静地陪伴着安静的村庄,像一个个守护神。
小时候,眼前的一堆堆草垛,就是我们的游乐场。砰砰跳跳,翻跟头,钻草垛,会经常有小剐伤小蹭伤,记得那时经常被爸妈训斥,但是第二天就跟没事人一样继续找草垛玩耍。
草垛,代表了快乐童年,也给长大后的我们带来无限的回忆。
小时候玩乐的地方
如果说现在的孩子有充气蹦蹦床,那麦秸垛就是我们小时候的蹦蹦床,无所顾忌,肆无忌惮,躲猫猫,不怕磕着碰着。
把没有麦粒的麦秸秆堆成麦秸垛,堆出一个既稳定又漂亮的麦秸垛,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等过了麦季,依然可以玩耍,没准还能摸出俩鸡蛋。无人玩耍的麦秸垛,就会显得异常孤单。
以上是我们通过图片看到的草垛场景
而在“他”眼里,草垛却变得如此光彩夺目。
“他”眼中的草垛
他眼里的草垛是一种诗情画意、充满“光与影”的美。
而他就是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
《干草堆》被视为莫奈 50 年生命中难度最高、最破格的作品。虽然他于 1880 年代末曾尝试创作在不同光线及天气下的风景画,但此前从未创作多幅只以颜色、笔触及气氛区分的作品。现作是《干草堆》系列中形式上最大胆的,属于一套三连作品之中其中一幅,画面描绘一堆干草的特写,部分因至画布边缘而中断,形态与色彩皆超越自然主义的界限。
在画中,光与影完美融合,冷暖色调互衬显得十分动人。淡淡的黄色,映着轻盈的白色,连绵起伏的群山被涂上了紫色,还有星星点点的白色。山势的不平与凹凸,就在两种色的互衬中体现了出来。山的右边是稍浓些的色,左边则是浅一点的紫色,两种颜色的对比,表现了光芒照耀群峰的不同。
例如强光下的草垛,温暖浓烈
冰雪覆盖下的草垛,有阳光,雪也渐渐融化了
阳光柔和,色彩表现非常丰富
逆光下的草垛,冷暖相间,充满了色彩的魅力
黄昏下的草垛,映衬着夕阳的颜色,无比绚丽
笔法纵横不拘,初春时节,绿意盎然
冬季的草垛,一片沉寂、冷清
鲁昂大教堂
在作品《鲁昂大教堂》中,同样可以看到,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
作家、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热弗鲁阿在欣赏了莫奈二十几幅有关教堂的绘画后,称赞这些画“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
1892年到1893年,莫奈为此教堂绘制了30余幅油画。他是从三个不同的位置画的。第一个位置差不多选在教堂的正对面,即一家衬衫店。商店内的工人来来往往,使得他无法工作;他于是又在一家时装店二楼的试衣间安顿下来;由于顾客的埋怨不绝于耳,画家只得用一扇屏风把自己同外界隔开。到了1893年,他又选了第三个地方;这一次,他经常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同时作画,最多时候同时画14幅画,随着光线和时间的转换而不停地奔波于各帧画幅之间,努力捕捉色调和明暗的变化,树立起其色彩的构架。
印象派,既不是粗糙,也不是前卫,更不是抽象,是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中国高考艺术专业的色彩考试,也是以这种色彩规律作为标准。通过今天的分享,你get了吗?欢迎评论区留言与互动。也可以添加小编微信(刘老师182****1988)上传你的作品,将获得全方位的点评与指导。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