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在痛苦中涅槃,才是对他余生彻头彻尾的残忍

长沙精锐教育
2021-5-26 17:16:57 文/汪波 图/李浩宇
NO. 004期
每天一篇知你所爱与寻你所需
微信公众号:长沙市精锐教育
长大了以后才醒悟,要是当初爸妈逼我逼的再狠一点就好了。
成熟了以后才知道,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父母严厉的教导,而是平庸。
01
最近几天,一篇名叫《今天不逼孩子学会“72变”,日后谁能代他承受“81难”?》在朋友圈火了。
文章的主人公是《向往的生活》中的吕思清。
他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四岁学琴;
五岁登台演出;
八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
十七岁获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并被誉为“东方第一人”......
吕思清的简历,看起来是那么耀眼。
但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天生完美的天才。
每个成功的孩子,都经历过痛苦的童年,吃过无数次学习的苦。
我们只会艳羡“别人家孩子”台前的光环闪烁,却看不见“别人家父母”背后的苦心孤诣。
正如节目里所说的那样:
“如果他们不逼你,这些东西永远不会长到你身上”。
是的,认知的不同带来你的不愿和他们的苦苦相逼。
而长大后,你会感谢你的父母,在你小的时候,还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给予你的,让你未来的人生走得更顺遂的,这一切。
02
上周末,还在上小学六年级的小外甥找亲戚们哭诉,说他妈给他报了好几个补习班,让他下学期冲刺,一定要上市重点中学。
亲戚们也觉得小侄子太惨,一个劲儿地炮轰小侄子的父母:
“他才多大,就给他这么大的压力?!”
“孩子好不容易放个暑假,让他多玩玩怎么了?”
“就是,你小时候成绩就那样,现在却天天逼自己的儿子!”
现在,总能听见一句话:“有一种父母,自己不会飞,却让孩子拼命飞”。
但是,你以为父母逼孩子容易?
电视一开,孩子老老实实安安静静的跟那看,不吵不闹,他们不知道那样自在?
往外一撒,找小伙伴去玩,饿了再回来,在邻居家吃了更好,他们不知道那样省心?
手机一扔,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去哪就去哪,他们不知道那样滋润?
为什么每天逼着孩子拉琴画画练劈叉?
为什么四处访名师然后把大半工资搭进去让孩子学这学那?
为什么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一天不落的陪着孩子一起学习?
就为了给孩子添点堵,让孩子有个不堪回首的童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
我自己的经历和我所目睹的一切实例告诉我,想要与众不同的结果,就一定要经过与众不同的努力。
小时候爱哭不愿练钢琴的小男孩如今已长大,毕业于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贪图享受、好逸恶劳永远是人类的天性,而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克服这些,让他成为更自律、更上进的人。
03
在电视剧《小别离》里面有几句经典台词:
“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完了”
“我知道学这些没用,但对不起,它就考这些没用的”
这点中了大部分学生家长内心的痛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
父母到底是该逼孩子学习,还是该放任孩子、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呢?
恕我直言,近些年流行的“快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伪命题,为什么?
因为快乐的载体可以是生活,可以是兴趣,可以是活动,但唯独不能是“教育”。
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达尔文的《进化论》早就告诉了我们,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永远都是自然界的第一法则。
优质的社会资源永远都是稀缺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教育无疑是实现“鱼跃龙门”的重要出路。
当然,高考不是唯一选择,学得一门过硬技术也是出路,但这不还是一种教育么?
所以,教育,从一开始,就是战场。
而孩子永远只会觉得,眼前的快乐最重要。
他哪里知道不学习的人,未来要多吃多少苦,要经历多少生活的磨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人的一番话,何尝不是教育箴言?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适应社会,创造未来,因此家庭教育有义务为孩子营造社会化的氛围。
只有让教育充分贴近生活本身,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人才。
生活本来就是苦乐相随、苦中作乐的,我们不仅要让孩子获得快乐,更要让孩子懂得承受痛苦、战胜痛苦,在痛苦中获得凤凰涅槃式的快乐与成长,如此才是值得推崇的教育之道。
最后,引用蔡康永的一段话: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真正痛苦的事,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参考资料
[1] 浅谈培养新型人才 中国论文网
[2] 《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蔡康永
[3]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复旦教授钱文忠
[4]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