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内卷的时代,寒门学子还怎么拼?

长沙雅智教育
2021-5-04 21:54:40 文/裴晶 图/何磊
点击上方蓝字“雅智教育”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不再错过推送
最暖心的成长故事
最实用的育儿、升学资讯
在此,伴您读懂孩子的每一步成长
“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
其意思是指贫寒人家常常出显贵人物,公卿等高官也往往出身于平民家庭。富贵并非仅依靠高贵的门第来取得,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
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中,这种“寒门逆袭”的情况似乎越来越少见。
2020年,“内卷”一词入选《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语。
其本意是指当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人们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资源。
而现在,被大众用来调侃控诉非理性或被迫的竞争。相对成年人“内卷”的无可奈何,当代学子教育的“内卷”更是瞠目结舌。
1
1
1
最近爆火的《小舍得》,大家都怪其散播焦虑:
“现在生个孩子压力本来就不小,还得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再上一把火。”
但有没有想过,我们之所以这么焦虑,是因为剧中的那些情节都是真的。
早在2018年,智课教育联合新浪教育,发布了一份《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
这份报告共收集3200份有效问卷,参与调研的家长以70、80、90后为主,居住在一线和二线城市,职业以脑力劳动者为主。
报告显示,近7成家长认可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40%以上!
相应的,在2017年的《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也显示:中国家庭毫不吝啬教育成本。
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支出的50%以上。51.24%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消费比家庭其他消费更重要。
而这部分的教育支出费用,除开孩子校内的正常消费,绝大部分用于学生的课外补习。
前段时间,明星黄圣依在某综艺中,爆出8岁儿子杨安迪的课表,周末无休还要学高尔夫。
惊讶于明星的孩子这满满当当的课表时,但别忘了,承载这份课表的是巨额补习费用。
富人们倒是不必担心这些费用,那寒门学子呢?他们的父母能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支持?
在那些边远贫困地区,孩子们能有学上就很不错了。
在今年的“十四五”规划上,谈及未来五年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许多代表委员都圈出了同一个重点:教育公平。
而影响教育公平最大的差距,还是在城乡教育的不均衡。
“城里”的孩子在拼命的上补习班,而“寒门”学子的教室,可能还是这样的。
1
2
1
“寒门”学子真的就没出路了吗?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一周前,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在全网疯传,刷爆了网友们的朋友圈和微信群。
寥寥数语,无论是降临到他身上的厄运,还是面对命运始终不屈、豁达的态度,让不少网友感慨万千。
出生在四川一个小山坳里,自幼家贫。一路走来,那些对他重要的人一个个都离他而去。
没有钱交学费,经常被老师约谈;没有钱买衣物,只能夏天光脚、冬天薄衫。
他比任何人都有理由去抱怨命运的不公,但是那些没能击倒他的,也终助其以崛起。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据悉,这位寒门博士现已入职深圳腾讯,研究方向是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年薪在6位数到7位数。
虽然他的世界里面没有光,但他把自己活成了光。
能这样感动我们的故事,还有很多。
肖澳彬,2018年巨鹿县高考文科第一名,634分。
家住河北巨鹿夏旧城村,家里没有家电,只有两个破旧的沙发和一张桌子。
河北省庞庄村的庞众望,2017年考入清华大学。
父亲精神分裂症患,母亲下肢残疾,常年瘫痪在床。在村里,庞众望一家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还有来自绍兴的倪庆明、倪坤明兄弟,2017年分别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
他们是来自江西籍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爸爸做钻孔工人,妈妈是厂里的清洁工。
......
很多出身不好的苦孩子,他们的命运弱得像芦苇,一点点风浪就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甚至折断他们。
就像前文这位博士,从农村里的小学,到中科院的博士,这里面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他的命运就会被改写。
但是,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一种精神,能够带我们穿透迷雾;
总有一种光芒,能够像灯塔一样照亮前方。
1
3
1
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上开始流行起“读书无用”的声音。
即便读再多的书,也很难去跨越阶层改变命运,还是和普通人一样拿几千块的工资。
这类言论着实可怕,纵然寒门学子付不起高昂的补习费用,没有那么好的学习条件。
但是一旦他们相信了,那他们就放弃了自己手中唯一的“救命稻草”。
知乎上有个话题:有什么道理是你经历过「社会毒打」之后才明白的?
回答者年龄阶段各不相同,但回答的内容却出奇的一致:后悔没有好好上学。
小未今年30岁,16岁那年,他辍学离开家乡,成为了一名电焊工。14年来,他的身上早已布满伤疤。
天没亮就起床,天黑也不能下班。炎炎夏日也要穿着厚重的衣服工作,脱下衣服,就像被雨淋过一样。
有人问他累不累?他只能无奈摇头:“读书时只想去外面的世界玩,现在才知道人生有多苦”。
如今,小未已经有了一个女儿。
每天下班回家,无论多晚多累,他都会检查女儿的功课,生怕孩子重蹈覆辙。
在中国,最不公平的就是高考。
考场上的考生,他们的身份背景各不相同,享有的生活环境与教育资源,也是天差地别。
但在中国,最公平的也是高考。
走进了考场,他们所面对的,是同一套试题的试卷;所面临的,也是同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当下,寒门确实难出贵子,但只要你跨出寒门那一步,就会发现更大的世界。
就如同黄国平博士致谢的结尾:
“理想并不远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生长于悲苦,但并不悲观;浴火重生,变得更有力量。
这份致谢重申了“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常识。“致谢”就像是一面镜子,在这个急躁而纷繁的世界,让我们驻足停留,审视自己:
我们的一生究竟该以怎样的状态去度过?
当面临灾难时,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
生活向上,时间向前。以肩担苦难,命运得改观。千帆虽历尽,归来任少年。
黄国平博士做到了,也给了很多迷茫的人更多指引,人这一辈子,努力的意义到底何在?
那就是:
努力摆脱命运的贫瘠,拥有可以选择的权利,并在每一次选择和权衡之间变成更好的自己。
如果还有余力,那就尽可能地帮助他人。
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意义。
自始至终,有人追着光,靠近光,最后成为光,散发光。
我们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我们真的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
注:
部分资料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整合编辑:朱云轩
审核:闫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