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正青春|与民共苦的南下干部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2021-9-24 01:58:10 文/梁梓涵 图/常诗琪
与民共苦的南下干部
南下到石门县的干部有不少来自河北鸡泽县。那时,他们的家乡虽然解放,但由于百废待兴,当地经济仍处十分困难时期。在鸡泽县档案馆的卷宗里,一张张泛黄的纸张上有这样的关于南下干部的记载:不少干部家里缺粮吃。有的干部借债不少,被债务压得抬不起头。
有的干部甚至没有一件好衣服。有的干部为没有钢笔写字而发愁。有的干部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如果那干部一走,整个家庭就会失去主要依靠。
档案中有一页记载更令人感怀。这是中共鸡泽县委于1949年3月19日起草的《三月份工作报告》,文中列述了吃政府救济的6个人的名字:贾新生、梁维汉、康日新、孟满喜、王英武、王同林。对上述人员的家庭,共救济小米480斤。平均每户才救济80斤小米,却郑重其事地写进县委工作总结,既可见当时该县的经济状况和干部家庭的困难程度,又反映了党组织对干部实施救济的谨慎与严肃。
得到组织上的困难救济,或许也是一种特殊。但这种特殊是建立在与民共苦基础之上的。这6名干部南下到石门后的第一行政职务是:康日新,县人民政府县长;梁维汉,第一区区长;孟满喜,县农村部副部长……一位县长和众多领导干部家里穷得需要吃救济,这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但这却是历史的真实,一个干部与百姓同甘共苦的真实。
南下石门部分女干部合影
END
排版|刘紫丹
审核|胡湘丽 刘叶
责编|卢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