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藏瑰宝灿烂如歌

武汉观如虹画室
2020-9-18 16:26:27 文/毛晓莉 图/高峰
我心藏瑰宝灿烂如歌
VincentvanGogh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梵高
梵高狂躁忧郁的眼神令人挪不开眼睛,让人不禁好奇,这样的眼睛究竟看到了什么。
好在,他都画了下来。
是比常人眼中更为帜热的色彩。
是以惊人速度旋转,发出巨大的光和热的太阳。
是朝着最后的成熟和绽放而努力的麦子。
是一个男人滔滔不绝的一生。
1
1886年,一个立志成为画家的年轻人来到了艺术之都——巴黎。他在这里见识到了许多大师级的作品,并受到了他们的启发。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当时的那些画风都不够他玩儿。于是,他决定不再追随别人的脚步,要走出一条只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创新之路。这时的他,还并不知道自己只剩下4年的生命……
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文森特·梵高。
艺术家都是疯狂的,但是和毕加索、马蒂斯那种故意作怪的画家不同,梵高的“怪”,是骨子里的怪,是在他的血液和骨髓里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个“神经病”(学名全称:癫痫+躁郁症+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美尼尔氏病)。
要了解这个“神经病”,有三个人是不得不提的,可以说没有这三个人,就没有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梵高。一位是梵高的弟弟提奥·梵高,终其一生,他都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鼎力支持梵高的梦想;一位是提奥的妻子,也就是梵高的弟媳乔安娜,是她让梵高的画轰动了整个画坛。还有一位,就是接下来要讲的保罗·高更。
《保罗·高更》
Paul Gaugin 1888
2
高更在当时的法国画坛也算得上是一号猛人,他独树一帜的画风和标新立异的性格,曾多次震动整个画坛。他也是唯一一个被梵高欣赏的男人。
1888年2月,梵高来到了法国南部的小城阿尔勒(Arles),并打算在这里实现他的另一个梦想:建立一间艺术家工作室,并使它最终成为一个艺术家的聚集地。
可能你会问,想搞工作室,在巴黎搞多好?那里既繁华又时尚,可能生活开销会大点,但又不用自己掏钱,干吗还非要折腾跑去阿尔勒呢?
因为他的弟弟也开始受不了他了……
当时梵高因为酗酒,得了一身病。梵高的病情渐渐影响到了和他住在一起的弟弟提奥。“你不工作就算了,完全用我的钱我也忍了,但你别影响我赚钱呀!难道想抱成团饿死不成?”
于是,提奥狠了狠心,把梵高送到阿尔勒疗养。正好阿尔勒又是个阳光明媚的地方,梵高一到就爱上了那里。所以,也有一种说法是他选择阿尔勒是为了追随阳光……
梵高到了阿尔勒后,就在当地租了一栋两层楼的小屋,并把它漆成了他最爱的亮黄色,还给它取名为“黄色小屋”。
一切准备就绪后,接下来就是邀请艺术家入驻了。梵高第一个想到的当然就是高更,而高更也答应了他的邀请,但条件是要梵高的弟弟提奥为他还债。
得知高更将要来,梵高就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每天创作一幅画,为的就是向高更展示他在黄色小屋中的成果。
《向日葵》
Sun Flowers 1888
这是梵高在阿尔勒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向日葵》。
这幅画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居然用黄色的背景来衬托黄色的向日葵,而且还并不显得单调。
这幅画,可以算得上是梵高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了,至少梵高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当高更来到“黄色小屋”时,在这幅画前伫立了许久,并且盛赞了这幅画。
梵高用他惯用的厚重笔触,将花瓣一笔一笔勾了出来,还把自己的签名直接签在了花瓶上,估计会这样做的也只有梵高了。蓝色的签名配上黄色的花瓶,居然并不显得突兀,反而有点儿“点睛之笔”的味道。
梵高日思夜想的高更终于来到了阿尔勒…
但是,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够被“精神病”看上的人,那也绝对不会是什么好鸟。
自从搬到黄色小屋以后,除了一起喝酒玩女人的时候,高更和梵高几乎每天闹别扭。
在绘画方面,他俩也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高更认为绘画应该只画眼睛看见的东西,而梵高则认为可以适当地加入自己的想象。
俗话又说“不要和精神病理论”,这两个老兄经常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好几次差点大打出手。
更让高更受不了的是,梵高还老爱在高更画画时站在他身后挑毛病,我们知道艺术家是最恨别人在背后指点江山的了。
于是,高更彻底扛不住了,他给梵高的弟弟写了一封信,基本内容是这样的:“我实在受不了你那个精神病哥哥了,老子不玩儿了!爱咋地咋地!”
在高更明确表达去意之后,在1888年12月23日夜里,发生了那件艺术史上最著名的自残事件。
《自画像》
Self Portrait 1889
3
1888年12月23日梵高因失望与自责,将所有不属于自己的错误揽到自己身上,割下了一小块耳朵。
梵高割耳朵后的自画像,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家头缠绷带,面孔消瘦,眼睛深陷,流露出悲愤和绝望的感情,整个画面好像处一于滚动的波涛之中,汹涌的狂流似乎在威胁着狂热不安的画家,给人造成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力量。
这幅自画像是梵高在自己割下耳朵后不久创作,尽管从画面上看其伤势严重而显著,可是这幅自画像却没有受苦难的画家的迹象。在这幅作品中,他穿着工人的上衣、戴着皮帽子,看不出精神错乱或痛苦的痕迹,即便遭受着身心痛苦的折磨,他也是表现得不以为意的从容,然而画面却度溢着紧张的气氛。
《星夜》
Starry Night 1889
高更的离开,给梵高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梵高彻底疯了。
这是梵高发疯时创作的作品,可以看出,整个画面都是扭曲的。
画中的树木、天空和山脉,似乎也都“发疯”似的扭曲变形,好像要被一个庞大的漩涡吸进去一样。
4
疾病,在一点点摧毁梵高的同时,也在将他骨子里的才华一点点逼出来……
梵高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有一次发病,他甚至吞了一整罐他最爱的黄色颜料。
1890年,经过弟弟提奥的精心安排和精神病医生嘉舍的细心照料,梵高的病情似乎有所稳定,并在这时,创作了《嘉舍医生的肖像》,就是齐藤良平花了8250万美元拍下的“第一名”的作品。
《嘉舍医生的肖像》
Portrait of Dr. Gachet 1890
然而这幅画厉害的地方还不止是它的价钱,通常我们理解中的拍卖会都是这边喊个价钱,那边喊个更高的价钱。那种一上来就喊个全场惊艳的“锁定价”的桥段一般只会出现在电影里,如果现实生活中发生类似的场景,那也只能被称之为“奇迹”。
然而这个“奇迹”在这幅画上发生了,开拍才三分钟,齐藤就喊了那个让全场都“哇”出声的价钱……然后在一片惊讶的目光和哗然的掌声中挥了挥手,接着付钱,拿画,走人。
《麦田里的乌鸦》
Wheatfield with Crows 1890
同年,梵高创作了这幅《麦田里的乌鸦》。
依然是他惯用的蓝色+黄色搭配,画面里中间那条路似乎是条死路,左右两条小径组成一个展开怀抱的形状……麦田上的乌鸦向远方飞去,似乎预示着梵高心中的病魔正在离开……
当然,乌鸦也可能正向他扑来……
1890年7月27日,梵高用一把猎枪对准自己的胸口崩了一枪……然而,命很硬的梵高还是没有马上死掉,他甚至还自己走回了公寓。
在痛苦中挣扎了两天后,最终,37岁的梵高死在了弟弟提奥的怀里……
梵高在有生之年只卖掉了一幅画,就像唐·麦克林在《文森特》中的歌词唱的那样:
“人们不懂得如何爱你,但是你的爱却如此真实。也许这个世界本就不配拥有一个像你如此美丽的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