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未进过任何美术学院,却依旧成为大师

武汉新视觉画室
2020-7-26 13:11:39 文/王伟 图/唐诗涵
他从未进过美术学院,也没拜任何画家为师,
可是,他却是德意志绘画最重要的引路者!
现在,他的画被视若珍宝,收藏于德国各大博物馆中
人们为其作品中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甚至痴迷!
他是谁?
我们先来感受一下他的作品。
这是一个患有“绘画狂热症”的病人的作品,
这位病人从十几岁开始,任何时候他都随身带着铅笔和一叠厚厚的纸。
凡是遇上他感兴趣的东西,
不管周围的环境如何恶劣,
也不管所要画的对象变化如何迅速,
他都能争分夺秒地把它画下来。
有一次别人看见他低着头坐地臭水沟旁边的泥块上,觉得很奇怪,弄不清他为什么要在这臭气熏天的地方休息。走近一看,才发现他正在画刚才路过时误踏污泥而被弄脏的鞋子。
还有一次,在晚会上,他一会儿从台下跑到台上,一会儿又从台上跳到台下,忙得团团转。人们以为他是个精神病患者,原来,他是在争分夺秒为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画速写。
别人都说他得了“绘画狂热症”,他听到后不仅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地说:“我希望我的这个病永远治不好。”
这位不想好的病人是谁呢?
他就是阿道夫·门采尔。
图/阿道夫·门采尔
阿道夫·门采尔(Adolpyh Von Menzel 1815-1905)是世界著名的素描大师,是德国十九世纪成就最大的画家,也是欧洲最著名的历史画家,风俗画家之一,更是杰出的素描大师。门采尔一生为世界留下约7000余幅素描作品和80余本素描,速写集,广泛而深刻的表现了德国的社会生活风俗,其取材之广,数量之多,没有一个艺术家可以与之相比。
图/门采尔的自画像
这位勤奋的天才画家喜欢带着他那敏锐的双眼到大自然中去,画那里的山水、花草、树木和原野的景色;
他深入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画他们劳动的情景、普通的生活、穷苦的人家。他极其自然生动地画出宁静的田园景色、沸腾的劳动场面。
他画的工人、农民决不是故作姿态,而是他们在工厂或田野勤奋劳动的真实写照。
在他画《轧钢工厂》之前,在车间里的火光和喧闹声中画了几百幅速写,对道具做了科学的、精确的测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对工人每个动作总是反复地写生,直到满意为止。在他诸多作品中,《轧钢工厂》是最具有标志,最能代表门采尔艺术成就的重要作品。
《轧铁工厂》
《轧铁工厂》是描绘平民生活、工人生产劳动题材中最优秀、最成功的巨作之一。画面展现了德国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工厂生活一角。有如钢铁森林般的车间,到处交织着铁柱、链条、传送带,画面的中心位置炉火熊熊,穿着长皮围裙的工人有的推着轮车,有的操着夹子、炉叉,围绕在喷着火焰的赤热熔炉边上,紧张繁忙地进行着半机械化劳动,都来不及擦一下脸上的汗水。在右下角,有几位工人抓紧时间休息,快速地吃着家中带来的午饭。中心的炉火照亮了整个画面的细节,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钢铁森林里劳动者的能量、疲惫和辛劳。欧洲工业的兴起,未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反而沦为机器的奴隶,过着非人的生活,揭示了西方社会发财致富的基础。
这种景象反映了19世纪西方社会的一个层面:下层人的赤贫生活;而另一个层面则是门采尔创作的一系列的贵族生活的画面:上流社会极尽骄奢淫逸、豪华富贵的生活。对于前者,他是极富同情心的——他创作《轧铁工厂》之前,在工厂里的火光和喧闹声中画了几百幅速写。
历史上曾对门采尔有过这样的评价:
他画过腓特烈大帝,但他不是贵族;
他画过《轧铁工厂》,但他不是社会主义画家;
他对光线与色彩有研究,但还不是一个印象派画家。
只是他的执拗、率真与勤奋,打动了每一位观者的心。
重温门采尔的作品,不禁为这样一位大师而感动。
火光之中所画的几百幅速写诠释了他的艺术精神,
《轧铁工厂》见证了他艺术人生的最高峰。
而最感动我的
却不是作品,
而是那个田间地上绘画狂热的病人
——从未进美院,却依然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每个人心里的艺术病
杭州老鹰画室(hzlyhs2001)
老鹰,为每一个人心中的美术梦想而生
带你去,想去的未来
附:门采尔早中晚期作品赏析
充满清晰、秀丽,彰显艺术魅力的早期作品
门采尔在攀登艺术高峰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不求捷径而实实在在。他虚心向其他大师学习,走出国门拜师求教。正是这种刻苦的精神才使得他在绘画艺术上崭露头角而成为佼佼者。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日耳曼民族的理性化。在老一辈画家的熏陶下,使他的素描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德国素描传统精神,既有自然的规律,又有理性分析。门采尔一直很重视其素描作品的情感抒发与表现,从年轻到老年从未放弃过对于美的追求,不论是诱人的肖像,还是令人陶醉的田园农舍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他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精彩动人,既有情又有美感的画作。
他一生画了众多自画像,从青年一直到老年,从这些自画像中便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成长之路。如1853年的《自画像》,他轻松的笔法,不仅透露出严谨的结构和写实功力,而且充满着一种迷人的灵气。作品把年轻时的门采尔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真实并富于诗意地透露出他画家的气质。这幅自画像在他早期全部自画像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
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表达情趣的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画作,还是表现以人物为主体的场景,他都以艺术构思的完美,用巧妙而轻快的笔法描绘出来,栩栩如生。例如,《头部习作》(1858年至1861年)、《贝恩哈德·屈格勒像》(1848年至1850年)、《理查德·门采尔》(1840年至1850年)、《弗里德里克·阿诺尔德小姐像》(1841年)、《习作》(1859年至1860年)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弗里德里克·阿诺尔德小姐像》。在他看来,有“情”才能产生“美”的敏感,因此在《弗里德里克·阿诺尔德小姐像》中,他把全部情感都倾泻出来,用画面中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形象去唤起人们对于美的特质的感动。该幅画他采用正面的构图,作品中的女子显得端庄、和蔼、美丽。一双似乎会说话的、目光里充满生命力的大眼睛,使整个面部显得含蓄有神。在手部的刻画上,脉搏好像在富有弹性的皮肤中热烈地跳动着。除头和手部作为重点刻画外,整个服饰的刻画也极为丰富。该画的细腻、精良,颇令人惊叹。此幅作品不大,但给人的精神震撼力却如此巨大。门采尔早期的绘画造型特点为工整精细、严谨理性,类似中国画中的工笔画而显得清新、秀丽、工细。
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的中期作品
门采尔生长在德国工业革命时代,历史的发展对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同情工人阶级和普通市民,用作品进行了赞颂,因此他的作品是“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节奏,因为一切艺术虽是趋向音乐止于至美,然而他最深最厚的基础仍是在‘真与诚’”上。此时期他的思路开阔、精力充沛,作画时经常是精神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境界,所以每次作画他总是带着情感与激动描绘事物。如《古斯塔夫·冯·蒙尔博士》(1865年)、《轧钢工人习作》(1872年)、《用水桶洗头的工人》(1872年至1875年)、《手握钢钎的炉前工》(1872年至1874年)、《干活工人习作》(1872年)等等,反映出门采尔不仅笔法趋于娴熟,而且他的写实风格已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界。在他的作品上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写实绘画美的“真与诚”精神,让观者如身临其境,倍感亲切。
在《古斯塔夫·冯·蒙尔博士》这幅作品中,他潇洒的艺术手法和精确的造型,使人物的神情自然生动而引人注目,几乎看不到败笔。从头发上那寥寥几根线条的处理,到西装左下角的连贯排线充分展现出了充满活力的技法表现。门采尔的作品注重情与美的结合,形神兼备、以形写神是他的重要特点。如《两位将军肖像》(1863年)、《长胡须的老人》(1876年)、《两个女人的头像》(习作)(1878年)等等。门采尔把艺术美的特质与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机地结合,准确地抓住了不同人物所赋予的鲜明特征。在《两位将军肖像》作品中,画家准确真实地再现了将军的威严和神情,尤其是五官和胡须上所表现出的微妙变化和差异达到了极致。
另外,“门采尔非常注意捕捉那些‘偶然的’和稍纵即逝的‘美’的细节,从不放过那些美的细节。他认为离开这些细节,就会失去具体的、特殊的、最为生动的美,使作品陷入平庸和一般化”。因此,“他的素描作品总是更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审美趣味,因而也就更真实可信。他认为:‘偶然而意外的视角更能反映生活的深度。’”如《若干幅吃饭的工人形象习作》(1872年)、《晚会上的人物》(1879年)、《铸造厂的炉前工》(1872年至1874年)、《携带一篮食物的妇女》(1872年至1874年)、以及《做面包的妇女》(1882年)等,这些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
苍劲老辣、浑然一体的晚期作品
晚年的门采尔始终保持饱满的激情和旺盛的青春活力,画了大量的人物素描、速写作品,他的勤奋和意志成就了他的绘画事业,并以其作品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痴迷者。如1882年的《自画像》,整个画面的处理技法老道,娴熟至极、浑然一体。尤其是面部的刻画极为丰富,半阴半阳的对比,使明暗关系的对比细腻丰富而耐人寻味。就像中国画中的大泼墨一样,狂放不羁而显得生动活泼。他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老年门采尔的人格魅力和艺术形式的高度完美。他采用以面为主的画法,大面积的暗部采用揉擦技法使铅笔色泽沉入,并注意留有反光和透明之处,这为下一步画线留有余地。在灰调子部分用线面结合手法画出一定量的线,使之肌肤感更强更柔和。该时期门采尔的素描人物多半采用上述技法并强调神态与美感的统一,刻画出了诸多精彩的人物形象而成为经典。如《俯视的大胡子男人》(1887年)、《一个留胡须的瘦男人》(1887年)、《端盘子的夫人》(1888年)、《右手执扇的夫人》(1888年)、《坐沙发椅的先生》(1889年)、《少妇与老妇》(1887年)、《穿节日服装的某夫人》(1887年)等等。他的速写不仅有如《弯腰捡手帕的人》(1886年)的那种粗线条的奔放、生动、精准的画法,又有像《翘腿抽烟的长胡子老人》(1891年)的那种细腻、严谨、活泼的技法。他把抽烟老人休闲安逸的神态描写得极为丰富,一双手的刻画以完美概括且富于韵味的真实让人激动不已。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善于捕捉人物丰富内心生活的卓越艺术家,对于情与美的敏感把握既能深入地刻画出这些生动细节,又不显繁琐。此幅作品成为了大家所敬佩的经典作品之一。
门采尔的作品在构图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创造性。在《少妇与老妇》作品中,画家把近处老妇人的面部用肯定精确的线条描绘了出来,整个面部用笔不多,但神情以及内心世界的刻画却非常到位。简洁的服饰描写,显得轻松自如、丰富多彩。那位少妇的面部却用了明暗对比的手法,略微在鼻子的暗部加重,脸的左部施以柔和的明暗调子,两眼球加深,显得非常漂亮而炯炯有神。少妇头戴黑色礼帽,身着黑色礼服,服装中大部分调子是涂抹出来的,暗部用笔加深,尽管礼服看似画得有些粗,却表达出了服装的华丽。一老一少的女性统一在和谐的画面中,特别是那少妇优美动人的姿态、端庄秀美的形象,给了我们更多的审美享受与遐想空间。该作品抓住了人物内在的性格特征,而且人物造型准确,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成为了经典的速写作品。
总之,门采尔的绘画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满怀激情地讴歌他的人民、他的时代、他的国家。他用素描所能采用的一切形式和手段,从各种角度,通过生活速写、肖像、风景、静物等,诚实而真实地再现了人们的日常所见,表现了极为生动的视觉形象的‘情’与‘美’”。门采尔的素描、速写用富于诗意的表现来赞美生活,不仅因他卓越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着人们,而且其作品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他选择了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的素材,画了大量的有血有肉和富有情感的人物作品,并画了颇有深度的田园诗歌般且充满了生活气息的风景画。他画出了时代精神和自己的艺术风貌,从他画中所表达出的那种亲切、生动、鲜明以及朝气蓬勃的画面,让人百看不厌。
参考原文:《门采尔:德国最伟大的素描大师》
联系我们: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棋盘街鼓架坡67号(可在百度地图上搜索“武汉新视觉画室”查看具体位置)
咨询电话:
何老师158****3458 钱老师151****1027 王老师134****5305
网站:www.网址未加载
新浪微博:武汉新视觉画室
微信公众号:whxsjhs
(此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武汉新视觉画室”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您也可以扫一下二维码来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