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余,如何让孩子产生阅读的欲望?

开封旭日教育
2021-4-17 10:05:19 文/阮思琪 图/林一鸣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要想培养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深处意自平的孩子,就应该从附庸风雅开始。
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书非常功利,“风雅”的书避而远之,觉得看作文书,对学校单元作文成绩的提分效果明显,就只让孩子读作文书,其余雅人深致的文雅闲书一律不看。
其实,作文书仅仅是工具书,它只是教给孩子“切”蛋糕的技术,而真正充满人文性的书籍教给孩子却是“做”蛋糕的艺术。适当读点“风雅、文雅、典雅、高雅”的无用闲书,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写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快餐式的、碎片化的、通俗的、艺术低下的少儿读物在市场上时有风行。
孩子的内心酷肖一个容器,如果先装进文雅精致的优质东西,以后哪怕掺杂进鄙俚浅陋的杂芜物什,也不过是增加了多样性和丰富性;而如果一开始放进去的就是趣味低下的碎片和凌杂,那就不仅影响审美趣味,优秀俊雅的东西也很难装进去了。
一个从来不阅读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始终是泥沙俱下、玉石杂糅的,无序且偏激的。请不要小看阅读,那是一种支起孩子内心强大支柱的无形力量。
以前我们那个时代,到处找书去读。现如今书多了,书海成了一种江湖,江湖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一入其中,如坠雾中,往往目不暇接,每每身不由己。尽管人虽至促迫之时,亦必有一二刻之闲,可以安坐读书,扬风崇雅。但是崇尚什么样的雅,阅读什么样的书却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难题就在于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孩子每天起早贪黑,学习时间早已经侵入闲暇甚至休息时间。许多学生疲于奔命,产生了严重的学业倦怠。
一个处于倦怠状态下的孩子,怎么会产生阅读的欲望?
据调查,在 2017 年没有读过课外书的 14-17 周岁人群中,有 31.5%的人表示是因为“因功课而没时间读书”,选择比例占各种不读书的原因之首;有 28.3%的人是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不喜欢读书”而没有读书;有 22.0%的人是“因上网、玩游戏等而没时间读书”,这是中学生的阅读现状。
复旦大学做过一个调查,大学生里面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是15.2%,阅读人文科学的是22.8%,阅读外文文献的只有5.2%,3个月阅读量平均在3本书以下,这是大学生的阅读状态。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什么呢?
是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语文教育。应试教育轻视,甚至延误了阅读。
阅读首先需要的是有闲暇,闲暇的意义不仅是保证阅读时间,更重要的是保证阅读的状态。阅读需要从容的心态,需要投入地思考。见缝插针式的阅读往往是实用主义的,未必真正适合孩子阅读。
我们总是把语文教育意义视为阅读的目标,而忽视了文学性在陶冶孩子身心、释放情感等方面的功能。我们过于追求阅读效果的即时性,而忽视了阅读效果的渗透性、潜在性与长久性。
文化给人的力量,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
本来作为调节,孩子除了周末,尚有寒暑假进行休整,但目前的状况是补课培优不但侵占了周末,也大量地占用了寒假和暑假的时间。一旦自然休息的节律被打破,孩子便会陷入身心疲劳的尴尬境地。
偶尔的假日,也成了极度放松的时间,成为过于繁忙学习的一种反弹。当然,即使孩子有了闲暇,也未必读书,闲暇只是读书的前提条件。更多孩子处理闲暇的方式是玩游戏、逛漫展或者进行生活交际等。
这里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他们缺乏阅读的需要,二是他们缺乏阅读的环境。
○
所谓缺乏阅读的需要,是指他们的学业并不迫切需要大量的阅读。许多孩子的学习非常单一,就是研究题目、应对考试。这种简单的技巧并不需要丰富的阅读做支撑,丰富的阅读有时候甚至可能是一种阻碍。
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远不如大量做题来得更加有效,也更加节省时间。在有些学校里,那些从不阅读,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研究题海战术以应对考试的学生往往更受老师欢迎。
○
所谓缺乏阅读的环境,也有多层含义,最重要的是缺乏积极阅读的校园文化和家庭阅读氛围。
其次,家长和孩子要努力形成阅读共同体。
在家里营造书香氛围,书架上的藏书量至少在100册以上。要在孩子生活学习的地方随处都放一些书籍,为孩子建设一个阅读的朋友圈,选取3-5个孩子的书友,聘请一个或者几个有能力的家长轮值作为书友会会长,定期举办阅读讨论、心得分享的书友会。亦可建立阅读微信群,通过阅读打卡或者定期发表分享孩子的读书感受。
总之,家长要保证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和讨论。因为孩子能让家长陪读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小学生涯的六年光景,所以家长一定要珍惜这段缘分。
——文章摘自《好语文,大未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