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自曝撒谎经历:读不懂孩子的谎言,你永远成为不了好父母

优胜教育开封分校
2020-12-07 19:49:49 文/施若熙 图/马子涵
村支书逗他玩,他打电话跟爸爸告状:“村支书带了好几个人一起打我。”
同学考试不及格,挨了一顿打。刚强却跟爸爸认错道:“我和同学打架了,我把他打惨了。”
村支书带人帮忙修水龙头,他不分青红皂白就告诉爸爸“村支书带人拆我们家房子了”。
为什么要屡次欺骗爸爸?李松蔚说:“谎言,是最真的真话。”
刚强是没少撒谎,他的演技也很拙劣。但每句谎言背后的那声“你快回来吧”都是真真实实的呼唤。
那100句谎言里,有101句其实都在说:“爸爸,我想你了。”
考了满分,想和爸爸分享;
村支书逗他,想告诉爸爸;
同学被揍,他也想爸爸,哪怕爸爸也揍他。
谎言,只不过是孩子的另一种表达,一种更能引起父母注意的表达。
为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味批判孩子说谎,而是透过谎言,听到孩子的真话。
孩子撒谎,父母要先自省
孩子撒谎,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批评,惩罚,还是打骂?
这些做法,并不能有效制止孩子撒谎的行为,只会让孩子的撒谎技巧越来越高。
教育家尹建莉说:
“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撒谎,父母可以这样做:
以身作则
心理学教授李康在儿童撒谎的研究中发现,要避免孩子撒谎,大人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
纪录片《小孩的神秘生活》中,有个小男孩在玩游戏时,为了得到更多的糖果,选择了作弊。
当被大人问起有没有犯规时,男孩却矢口否认。
原来男孩的父母允诺他只要在学校表现好了,回家就可以玩游戏,买新衣服。
但他知道父母是骗人的,所以他就不想好好表现,也学会了骗人。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故染不可不慎也。”孩子撒谎,家长首先要自我反省。
不给孩子贴标签
心理学有一种“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一致。
孩子出现撒谎行为时,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
父母若因为一次的撒谎,就给孩子贴上不诚实、撒谎精的标签,就会导致孩子不断向负面标签靠拢。
给孩子改错的机会
钟南山曾透露,自己小时候也曾说谎,把本应上交学校的伙食费私藏起来,买了零食。
当母亲问起时伙食费有没有剩时,他便撒谎说没剩。
当谎言被拆穿时,他以为父母会将他痛打一顿。
没想到,母亲没有过多的责怪,只是对他说:“你这么做是不诚实的。”
一向严厉的父亲则说:“南山,你好好想想,你这样骗我们,你到底对不对。”
钟南山后来回忆道:
“父母的话,感觉比打我一顿,对我刺激更大。”
那晚,他一夜无眠,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错误。
如果真话可以被接受,谁会选择撒谎?
在选择撒谎的那一刻,孩子面对的不仅仅是犯错后的愧疚,还有对父母的心虚,谎言被拆穿的恐惧。
甚至包括为了圆谎,不得不编造一个又一个谎言的心理压力......
其实,撒谎≠坏孩子,父母无需过度反应,伤了孩子,也伤了亲子关系。
要知道,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选择最适合孩子的。
要让孩子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撒谎。
教育孩子,要想行之有效,必定是基于爱和看见的。
被爱的孩子,才无需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被看见的孩子,才无需用谎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声明:信息源于网络,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孩子冲刺的路上,我们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