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来了 老师反感的作文写作方式了解一下

郑州百典教育
2020-11-13 01:06:10 文/潘若熙 图/池雨婷
语文作文在总体成绩中比重较高,作文题目相差十几分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想要考得语文高分,作文很关键。如果我们能够了解阅卷老师最反感的几类作文,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失误,甚至可以使自己的作文“倍受青睐”。
那么,阅卷老师最反感的作文是哪些呢?一起来看~
TOP1抄袭
考场作文中,阅卷老师最反感的作文当属抄袭了,这不是水平问题,而是人品有问题了。
碰到这样的文章,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屑甚至厌恶。
这种作文显然是投机取巧,万万不能纵容的,一旦发现,只能给个辛苦分,一般是5-10分。
TOP2套作
阅卷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似曾相识的作文。
什么叫套作呢?顾名思义,套作就是平时构思好一篇作文或一类作文的写作模式,考场上直接套用格式,稍作内容上的修改。
比如有的同学准备了这样的文章内容:“李白散发弄扁舟……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王维明月来相照……”,然后根据具体的作文题或要求加个开头和结尾。
这类作文是这样演绎的——
如果作文题是“我作主”,文章的大体内容是:李白散发弄扁舟,发出由衷的呼喊——我作主;陶渊明种豆南山下,发出内心的感叹——我作主;王维明月来相照,发出耐人寻味的问语——难道不该我作主吗?人生苦旅,何不自己作主,寻找一片静谧天空?
如果作文题是“寻”,文章的内容则是这样的:李白散发弄扁舟,寻找自己静谧的生活;陶渊明种豆南山下,寻到片刻远离黑暗现实的宁静;王维明月来相照,寻觅属于自己向往的山水田园。人生苦旅,何不脱离世俗的纷扰,去寻一片心灵的静谧天空。
如果作文题是“拒绝平庸”,文章的内容又变成这样:李白拒绝平庸,散发弄扁舟,寻找自己静谧的生活;陶渊明拒绝平庸,举杯邀明月,寻到片刻远离黑暗现实的宁静;王维拒绝平庸,明月来相照,寻觅属于自己向往的山水田园。人生苦旅,要拒绝平庸,离世俗的纷扰,去寻一片心灵的静谧天空。这类作文的选材是有关历史文化的,内容往往洋洋洒洒,不痛不痒,借古人身份,戴古人衣冠,发人生之宏论。这类作文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情感也不真实。阅卷时,这样的文章一般得分在15分左右。
课标要求,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有一定思考和感悟的人和事。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写作的素材。因此,上面这种套作类的作文是不受欢迎的,甚至令人厌烦。
TOP3失真
中小学阅历浅,对生活缺乏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再加上考场时间紧,心理压力大,看到作文题,两眼茫茫然。思来想去,好像有件事能写,好像这件事与考题有关,就没有构思,匆匆下笔。写出来的内容粗制滥造,漏洞百出,细节不合情理,造成严重失误。
TOP4跑题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审准题,是作文成功的关键。
但是,在近几年的作文阅卷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不重视审题,或审题不到位,造成了作文跑题或偏题。
如何审题呢?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弄清楚对题目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义。
第二步,分析词语间的关系。比如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关系,动宾关系,主谓关系等,关系不同,写作的重点就不同。如“咱家那些事”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事”,“那些”从数量上限制“事”,“咱家”从范围上限制“事”,写作的重点是“事”,但也要考虑“那些”和“事”。
第三步,整体考虑,深入思考,思考题目的情感倾向和立意方向。比如“咱家那些事”这个题目整体看来,带有一种自豪感,应该是“我家那些值得写的美好的事情”。
TOP5千人一面
某区初三试卷的作文题是“理解”,倡导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但是,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取材扎堆”的现象。很多考生并没有挖掘自己的生活积累,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素材,而是选择大家一看作文题就能想到的“老师与学生互不理解”“父母与孩子互不理解”“朋友之间缺乏理解”等“第一感”素材,千人一面。
比如写自己考试失利,心情烦躁,无视父母的安慰鼓励,不理解他们的好意;父母好意关怀反遭我冲撞,看到他们伤心才后悔道歉,表示应该多“理解别人”。
每每批改这样的作文,老师们总会觉得索然无味,“审美疲劳”顿生,分数当然不会高到哪儿去了。这样的作文,如果不是写得特别精妙悦目,或者语言功底深厚,想要获得理想的分数是相当困难的。
写在最后:
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用心思考,努力避开这些误区,让你的作文锦上添花。
再忙、再累、再难,也要陪孩子度过初三这年!
初中数学10大专题知识点精讲,重点难点全在这了!
郑州中考还能加分?赶紧进来看看符不符合这9种加分情况!
中考电子阅卷“潜规则”,相似的答案,为什么别人比你分数高?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