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河大“小姐姐”王钧鹤的拍摄幕后故事……

河南省教育厅
2020-12-07 12:11:10 文/朱赫然 图/曹思琪
昨天
河南大学推出微视频
#我和我的学校#
印像·河大之“老”图片中的“新”发展
片子以河南大学“十三五”
建设中的四幅图片为主线
通过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
王钧鹤的视角
讲述了该校一流学科建设发展历程
展示了王钧鹤在学校培养下
取得的重要成长和进步
这是一位中国大学生和母校
共同成长的故事
链接:四张照片与河南大学的故事 | 我和我的学校
1
王钧鹤与河南大学故事花絮
拍摄现场看起来困难重重,但氛围快乐,处处是笑点。
王钧鹤小姐姐在冷风中搓搓小手,感叹“我太难了……”
工作结束后,王钧鹤这样说:
当接到拍摄任务时,老师让我先想一下从我的视角来看河大的变化,以及身边的小确幸,一瞬间,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好多场景:宿舍基础设施的改善、重新粉刷的保温层、图书馆的座位预约制度、食堂的翻新、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学长学姐保研考研录取率越来越高、河大的学术成果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还记得西兰花之夜,过零点的那一刻,伴随着各个宿舍的尖叫声而起的是校歌,整个仁和宿舍区学生自发唱起校歌,那一刻,我的心激动到颤抖。疫情期间,学校专门统计学生放在宿舍但在家上网课又需要用到的教材,安排宿管老师挨宿舍找,然后给学生邮寄到家……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始终让我温暖、感动,滋润我成长、激励我前行。
拍摄结束时,我的心情依然澎湃激昂,就像《一所大学与一条大河的款款深情》这篇文章讲述的那样,河大点亮了我的世界,我对河大也充满了款款深情。
2
9天里,工作剧情发展一波三折
短短4分多钟的微视频,是由河南大学13名骨干成员组成的工作团队,在省教育厅指导下,融合河南大学十三五期间大量信息资料,协调调动河南大学多个部门的人力、物力资源,见缝插针、加班加点工作9天后收获的成果。
9天里,工作剧情发展一波三折。
统筹鼓励
探讨策划
视频拍摄
3
学生讲述者的选择
就此次视频的拍摄与宣传工作,我们采访了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明钦教授,听听他怎么说。
问题1
为什么选择王钧鹤作为讲述者?
答:她是河南大学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后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学习成绩一直稳居专业第一。她是学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负责人,很好地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大学莅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时,对学生们提出的“知行合一、报效祖国”的嘱托。她是一批追梦的河大青年学子的缩影。
问题2
您对这两个短视频如何评价?
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产品好不好,需要大众去评判。但是我们的团队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努力,我相信他们的水平,也相信一份付出一份回报。
优点,就在片子里,大家看得见。正片视频体现了河南大学的厚重大气,花絮视频体现了河南大学的小清新风格,相得益彰。
不足,我认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思想需要更加解放,宣传形式和内容需要更加创新。我们重视历史,但也不会让历史成为思想和行动的包袱。
问题3
年轻人如何提升媒介素养能力?
答:新时代的宣传工作者,尤其是新生力量,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年轻干部必须提高的7种能力,即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
问题4
如何提升学校应对负面舆情的能力?
答:舆情应对的方法和技巧,专家们已经讲得很多了。我只想强调一句话,就是:领导干部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只有守土有责,脑中才会有大局,有学校,会主动提升舆情的精准预判和合理引导能力。只有守土担责,内心才会有师生,才能在应对事件时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爱人护校。只有守土尽责,行动才可以见效果,在事件发生后,会认真总结得失,史鉴未来,并不再重蹈覆辙。
4
参与人员这样说……
听听参与这次接力活动的河南大学团队部分工作人员,他们的感受。
河南大学校史馆馆长王学春:
我和我的学校就是要讲好河大故事。真正了解历史才能讲好故事。
我认为来到一所大学需要做好3件事,就是:了解他的历史,以产生归属感增强自信心;接受他的教育,用科学知识提升水平,浸润在文化氛围里提高境界;传播他的文化,弘扬河大精神,传播科技知识,以文化的力量服务至善的社会。
河南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 高冬东:
我和王钧鹤几乎是同时来到文学院的。文学院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到欣欣然,辉煌的历史中名人辈出,以王立群为代表的名师群星璀璨,还有文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是B+学科,参加校春运会获得27连冠等,最让我们感到兴奋是习近平总书记曾参加了挂靠文学院的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知行合一、报效祖国”理论研讨活动。后来,我们都加入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我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指导教师,王钧鹤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会长。我在工作中逐步提出了学生发展的“5个理念”,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结合、四个转变”模式,高质量学生活动的“6条标准”,查看学生上课情况的“四看两询问”办法,并开展了“假期思政”系列活动,“研究生学前第一课”系列活动,“提笔战‘疫’”系列活动等。期待在下一个五年,学校、学院、我们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取得新成绩、做出新贡献。
王钧鹤妈妈:
两年多来,我看到女儿从一个懵懂青涩的少年变成阳光自信的青年、从一个不谙世事的高中生成长为充满家国情怀大学生,作为妈妈,我感到非常欣慰和骄傲,同时,我也为自己是一名河大学子的家长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管理科科长 赵雪:
镜头前,彰显了河南大学砥砺奋进、书香氤氲的底蕴与特质;镜头后,却是一群人坚韧执着、敢闯敢拼的付出与奉献。这其中,有省教育厅高屋建瓴的指导,有学校领导创新英明的决策,有宣传部领导实干笃行的担当、拍摄方案的反复斟酌、拍摄脚本的几易其稿,有新媒人编辑微信直至深夜、多元生成全平台发布的辛劳,有全校师生与各界人士不遗余力的关注支持……就这样,一点一滴成就此视频的可贵之处,可谓“堪称精品不言虚,处处细节显匠心。”
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我作为多年工作在一线的新媒人,撰写推文、拍摄视频、录制抖音、进行直播、制作H5&VR、后台互动等,是每天紧张有序的工作日常,以及在“指尖”流淌的每一个日日夜夜。立足新时代,践行新思想,展现新作为。今后,我将以不舍昼夜的坚守与顺势而为的步伐,为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绵薄之力!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王超:
因为专业原因我加入了校媒团队,从事新闻稿件写作,以学生记者的身份接触到学校的许多领域,看到了河大各方面的努力,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河大之“大”。我很幸运地采访到文学院教授刘思谦、历史文化学院贾玉英教授,她们为我讲述那个艰苦年代河大学子是如何把“读书”这一行为贯彻到底,也讲述自己如何在学科建设领域左突右冲。她们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敬佩,她们对河大不可割舍的感情更令我感动。河大的“学魂”,代代都在传承,我们的校园也因为这群可爱的教师而熠熠生辉。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王柏涵
我喜欢学校的大礼堂。我在这个古老的建筑中见到了康辉老师和敬一丹老师,还在舞台上和白岩松老师交流,也站在这个舞台上参加过许多场演出。至今当我身处大礼堂时,都非常感动。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李若禹:
特别是在专业上,河南大学给我提供了很多平台,比如通过参演大型舞台剧诗《星空》,让我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明白了一场话剧的演出都需要什么流程。同时通过河大这个平台,我有幸参与了由共青团中央主持的青年大学习的拍摄,我的思想、学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20年,我顺利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刘影:
在河南大学3年的熏陶培养下,我从一个懵懂青涩的黄毛小丫头变成了自信阳光的铁塔牌学子。有权威、专业的老师让我学到更系统、全面的播音知识,有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演播厅和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我可以将自己所学付诸实践。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宋雨倩:
在这白色象牙塔里的我们犹如温室里的花朵,而迎接风雨的磨砺才是我们应当选择的。因此,我不断督促自己努力学习,追赶榜样的脚步,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争取早日为学校增光添彩。我们2018级的学生,作为河南大学进入“双一流”之后招收的首批学生,与学校一起带着荣耀、肩负责任,迎接下一段征途。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张茜:
有一次,演出回来之后,已过饭点儿,但学校还是为所有演员在食堂安排了饭菜。当我走进食堂时,有强烈归属感。食堂大爷一边们盛饭,一边对我说:“姑娘啊,多吃点儿,在外面那么累了,回到家了,可得好好的吃顿饭。”听着大爷的话,低头看他给我的饭菜,青椒肉丝全是肉丝,番茄鸡蛋全是鸡蛋,内心感动不已。河南大学对于我而言,就是一个充满幸福感和亲情感的家。
河南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 赵晓芳:
5年来,同事们言语中出现最频繁的3个字是:“忙”“累”“干”。每天似乎有干不完的工作,尽管大家有时感到疲累,但心里始终充满昂扬向上的力量,想要在河南大学这个平台上干事创业。这是为什么?
有同事这样回答:“往小了说,是我们每个人作为河南大学的一份子,我们坚信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好,我们的坚守与努力,我们的拼搏与与奋斗,都是为了河南大学更好的明天,也为了我们的明天会更好。往大了说,是整个河南大学处于一个全力爬坡的关键期,如果说她是一辆战车,那我们每个河大人都是肩扛手推这辆车前行的生力军,累也得干,这是我们这代河大人的使命和责任。”
时光流逝,我们留不住岁月,岁月却留住了我们。“十三五”发展的一页页成绩,取得的飞跃式变化,是河南大学让人惊艳的辉煌,更是每一位河大人以汗水,甚至血泪浇灌呵护成长起来的来之不易的果子。岁月让它们变得愈加厚重。
站在老一辈河大人的肩膀上干事创业,我们不敢懈怠。唯有像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爱惜河南大学。唯有学习苍鹰,既能在高空翱翔,以饱满的激情干事创业,又能在关键时候独自于悬崖筑巢,自断喙翅以革新重生,为个人和学校事业重新延续新旅程。
“十四五”,河南大学,加油!河南教育事业,加油!
审核|陈 凯
责编| 黄发强
河南教育事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