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 特级教师孙建锋创课教学第1讲

河北教育
2021-3-26 22:55:08 文/裴成 图/池晨
孙建锋创课教学第1讲
教学:请保持一个
没有见过的永恒
- 编者按-
“课堂上,师生既是一种生命相遇,又是一种精神相遇。这种相遇就是一种教学对话,即教学的每一个瞬间无不都在相互对话、相互开蒙、相互唤醒、相互营养。”孙建锋老师就是在一次次教学对话中带给学生自信与觉悟,开启学生心智,放飞学生梦想。
本公众号将连载孙建锋老师创课教学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 孙建锋简介 -
孙建锋,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编委,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约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特聘讲师。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教育杂志《小学青年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封面人物,《人民教育》名师栏目介绍人物,《小学语文教学》专刊人物,《教师博览》教育人物,《教育文摘周报》名师头版介绍人物。《教师博览》签约作者。
近年来,孙建锋在全国首提“创课”,并首创“创思想、创教材、创设计、创教学、创反思、创发表”六创一体、一体六创的创课教学。他带着一系列经典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创课,走遍大江南北,公开教学300余场。
教学,请保持一个没有见过的永恒。它意味着教学是创造一种未经历的,也是创造一种不可能的。这样的教学,具备用生命唤醒生命的张力。
教学回放
那是一堂古诗教学——《静夜思》的教学行进在组织学生背诵的环节:
“预备,起——”执教老师一声动令,学生异口同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咦,你怎么不背呢?”执教老师发现了正托着下巴愣神的A生,径直走过去,躬身探问。
“写得不够好玩!再说了,这句诗我在幼儿园就会背了。”A生率真坦陈,“我觉得爷爷昨天说的一句诗不输给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哦?”见教学预设被生A“带了节奏”,执教老师第一反应有点错愕,但瞬间镇定,马上由带着学生走变为跟着学生走,“快说来大家听听!”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哇!果然很有味道!”执教老师眼睛一亮,抓住契机,巧慧开蒙,“孩子们,我们就从‘同’和‘不同’两个方面来品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与‘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美味吧。”
孩子们一听,兴趣盎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床前明月光’与‘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诗句里面都有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只有一种光,自然光;‘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有两种光。一种人造光,一种自然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一种冷光;‘读书灯’是一种暖光。”
“‘疑是地上霜’,落点是地面上的光;‘一身都是月’,落点是人身体上的光。”
“‘床前明月光’是借月光思乡;‘吹灭读书灯’是借灯光求知;‘一身都是月’是借月光发光。”
“‘床前明月光’,虽然月光只有一种,但一千个游子就有一千种乡思;‘吹灭读书灯’,虽然读书灯有千千万万盏,但读书灯的作用只有一个,一灯能破千年暗。待到‘一身都是月’的时候,就分不清是灯光点亮了人,是书光点亮了人,还是月光照亮了人,人竟变得透明了,甚至变成了一个光源,从里到外散发着智慧之光,精神之光。”
…………
“好一个‘一灯能破千年暗!’”执教老师激情洋溢,“如果说李白的‘窗前明月光’是一盏灯,爷爷的‘一身都是月’是一盏灯,孩子们,你们的一个个解读,不也是一盏盏能够烛照我教学暗室的灯吗?再次谢谢你们的分享与‘点亮’!”
之所以说如上现场生成的教学,保持了一个沒有见过的永恒。是因为它不仅创造了执教者自己在以往教学中未经历的,也创造了观摩者在自己的教学中未经历的。它的永恒在于创造了一种在教学中看似不可能的可能。
1.教学文本看似不可能轻易改弦更张,
实则可能灵活创变。
一如《静夜思》,我们的诗歌教学文本,对于每个学生生命个体而言,“如果无法让我热血沸腾,无法为我猛地推开神秘世界之窗,无法让我发现世界……诗歌于我,何用之有?”(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 )所以,当教学文本由《静夜思》的单向度文本,让渡给“李白+爷爷”的诗句组合成的多向度文本的时候,学生与之对话热血沸腾了。特别是教学方式由单向地机械注入变为了双向交流的生命对话,学习方式也由记忆知识点与考点转向主动思辨,整个课堂“活”了。
2.教学设计看似不可能随意偷梁换柱,
实则可能移花接木。
《静夜思》教学,如果一味因循原先的教学设计亦步亦趋地往前推进,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条道走到黑,这样的教学永远只能重复自己昨天的故事。执教老师善于“偷梁换柱”,敏于“移花接木”——巧妙地“背叛”了自已的教学设计,水到渠成地由牵着学生走到跟着学生走。它留给每个愿意用心教学人的启示是:“我住在自己的屋子里,从未摹仿他人做事,而且——嘲笑每一个不曾自嘲的大师。”(尼采)
3.教学行为看似不可能轻率任性而为,
实则可能自立规则。
显然易见,上文的教学行为是师生共同创生的一种自由行为。“一种自由行为就是一种美的行为。美是人为中的自然,即自己给自己立规则的东西——通过自己而存在的东西——规则中的自由,自由中的规则。”席勒说得透彻而恰切,“有一种教学方式,是由已知达到未知,这种教学方式是好的;如果教学方式是苏格拉底式的,也就是同样的真理是通过提问从听众的头脑和心灵中产生出来的,它就是美的。”
无疑,上例执教老师的教学是美的——能够自立规则让其教学行为奔放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力,一种教学的软能力。这种教学的自由时刻是罕有的、配得上生命可能性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是教学最好的时刻,尽管教师总是在失去控制的边缘。永远在延展那个边缘,永远在逃逸“舒适区”,永远在“危险”地带,永远无法控制自己,唯有向那里去——创造一种未经历的、一种不可能的、一种未见过的教学永恒。
- END -
来源 | 孙建锋
编辑 | 雷博雅
关注我们
河北教育